在赓续文脉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4年06月04日 1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4日第2905期 作者:吴楠

  6月1日,南京大学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与会学者从理论创新、文化普及、智库建设等视角,共同探寻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路。

  “南京大学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文脉深厚,在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示,南大有学衡派,南大人最早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提出,匡亚明先生发起并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实际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典范。

  近年来,南大“两古”(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学者编写了《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潮打石城》《风起红楼》等普及读物,并走出象牙塔,向社会大众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正在主编“少年版·中国经典”,已出版19种。莫砺锋表示,“第一个结合”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团结千百万中国人民共同投身一项伟大事业,“第二个结合”也应是千百万中国人民共同投身的伟大事业。因此,无论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是广大群众要投身的伟大事业。文化传承既需要精深的学术研究,更需要做好传统文化普及工作。

  会上,陈云松发布了一年来南京大学文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据介绍,南京大学高质量平台建设创造了佳绩,南京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院实体化建设稳步推进。高水平国家级项目走在前列,29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2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7篇。《程千帆全集》《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等著作出版,《元史会注考证》完成修订,《学衡尔雅文库》正式发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集群不断形成。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是“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对于文化传统来说,只有创新性发展才是真正的继承。只有我们参与创造历史,才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迎胜提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喜闻乐见的、引以为傲的、独有的文化,应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鼓励质疑、探索、创新等受各国人民赞赏的精神。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华涛表示,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共同演出的宏伟壮丽、多姿多彩的历史长剧,要继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是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思想积淀,是面向各民族的开放与包容性系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元表征。理解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应仅立足于我们民族的过往传统,也不应单单取自当下实践,还应把我们新的文明放在人类文明的熔炉之中加以锻造,让我们的文明在兼容人类文明一切伟大品质的同时,又秉持自己最富特色的初心。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提出,要深入学习、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和阐释;全面统筹学科平台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研究合力,进一步建优建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院;充分整合研究力量,加强顶层设计,全力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系丛书,彰显南大原创、南大名家、南大学派的价值追求。

  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院主办,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理论研究基地协办。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