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欧公共外交对话与合作
2024年01月10日 09: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0日第281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1月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承办的“北外新年论坛2024——中欧公共外交对话”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共促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大会主论坛分为“区域国别学中的欧洲样本”和“多极化世界中的中欧对话与合作”两个主题。来自国内外高校及主要智库的专家学者聚焦区域国别学与欧洲研究以及变局下的中欧关系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全面准确地认知欧盟并深化中欧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既是中国和世界良性互动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方兴未艾的区域国别学的重要课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表示,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历经风云变幻的考验,始终保持在合作共赢的发展轨道上。北外成立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就是顺应时代变化和中欧关系发展要求,积极响应国家推动区域国别学建设需要,为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强调了欧洲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认为中欧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塑造世界格局走向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中欧应加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通过平等对话消除误读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欧盟驻华代表团副团长雷默思公使认为,当前欧中关系正处于发展轨道上,基于对国际秩序及互利共赢原则的尊重,欧中应持续建设相互信任、互惠互利、开放稳定的双边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与会者一致认为,作为区域国别学中的成熟样本和应用研究中的典型案例,欧洲在人类近现代物质、精神和制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多个视角出发进行系统性研究。中欧关系当前出现的一些变化主要源于双方的认知差异,双方应从全球角度出发,以共促人类文明进步为目标,正视双方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同时应当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妥善处理分歧,加强在绿色、数字、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实现中欧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此外,中欧还应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开展交流对话,在增进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管控并消弭分歧。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将为多极化世界持续注入确定性和正能量。

  大会分论坛围绕“欧洲式现代化的发展与治理”和“多极格局、大国博弈与中欧关系”两个主题展开研讨。在“欧洲式现代化的发展与治理”的讨论中,与会者认为欧洲式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其国家建构方式、市场运营模式以及社会治理经验等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借鉴意义。

  在有关“多极格局、大国博弈与中欧关系”的讨论中,与会者聚焦多极格局下的大国博弈现状,就多极化与多边主义、中美欧俄等大国关系变化、国际和地区秩序前景等作出研判。针对欧盟有关“去风险”的对华政策目标,与会者分析了其在国际秩序、经济稳定、战略安全领域“三位一体”的内涵,认为中欧应重新审视相互关系的新变化,抓住双方在共同维护国际战略稳定方面的宝贵机遇,实现合作共赢。

  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杨丹认为,中欧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全面和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欧之间需要通过持续对话交流来更新彼此的“三观”,即中国应具有全面深入的欧洲观,欧洲应当确立起平等客观的中国观以及中欧要共同树立开放合作的世界观。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罗林泉表示,公共外交作为促进国与国民间交往的重要渠道,在推动中欧友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不仅事关双方发展,更攸关世界前途命运。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他认为,中欧要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开放发展的倡导者和文明对话的推动者。双方应进一步增进战略互信,拓展合作共赢共识,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与会者一致认为“和平是最大公约数”,中欧之间没有结构性矛盾、互不构成威胁,只要加强相互间交流并持续开展合作,就能够不断增强战略互信,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中欧在经济领域具有强大的共生关系,未来可以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尤其是能源领域积极开展合作。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