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查建国)为充分发挥“大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近日,由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新时代、新格局、新动能:‘大思政课’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创新路径与体系化建构作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解放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周智强认为,要从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出发,结合并用好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推进思政工作走心、走深、走实。
“要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破解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与难题。”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爱祥提出,通过数字化方式统一课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做好课程评价,构建数字化后台,用数字化资源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探索出一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理念的初衷就是要推进思政课建设,提升教学成效,从而更好发掘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新动能。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认为,我们必须厘清“大思政课”的边界,回答好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持续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精准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要用“大思政”理念讲好“大思政课”。西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樊建武提出,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依据提出语境来把握改革重点,避免当下存在的理解泛化现象。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上好“大思政课”还必须遵循思政课的教学规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淑娟认为,要按照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等思政课的完整体系去建设,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大思政课”育人的目标性和学生需求。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视野的研讨,也需要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表示,要不断拓展整合育人资源,积极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通过资源、平台相关要素的有效组合,不断提升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同时,要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