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视野下的印度政治制度研究—— 评《印度政治制度》
2022年08月11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11日总第2468期 作者:陈金英

■《印度政治制度》 资料图片

  加强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的研究,是推动我国比较政治与区域国别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印度2023年或将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经济快速增长且地缘政治重要性日益上升,对其内部政治过程的研究理应成为比较政治和区域国别研究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副研究员谢超主编以及国内主要印度问题研究专家共同撰写的《印度政治制度》是印度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该书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在介绍当代印度政治制度主要内容的同时,也对其发展动向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

  《印度政治制度》对印度政治制度中的总统、议会、联邦行政机构、司法制度、政党制度、中央—地方关系、基层潘查亚特制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还观照到了印度的宗教、种姓等影响当代印度政治发展的重要议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以印度宪法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外部主权挑战、内部分裂、宗教和语言认同的挑战下,独立后印度的政治制度设计的功能及目标。书中不仅完整呈现了当代印度宪法中正式的制度安排,而且通过对其形成及其初衷、目标的分析,展示了印度政治制度的自然演化和人为设计的双重特性。宪法规定了国家“民主”“社会主义”和“世俗”的性质,希望走一条介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现代化道路,并使新成立的印度国家远离宗教干预和冲突。印度继承了英国的体制,实行议会政体,但在上下两院的产生和权力关系上同时借鉴了英国和美国的经验,总理以及部长会议掌握着实际的行政权力,并通过沿用英国统治时期的文官制度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印度采用更具集权色彩的联邦制以实现地方多元化和国家统一之间的平衡,并创造性地引入了“总统治理”的条款来防止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在司法制度方面,印度在继承既有制度的同时从保障国家主权、维护司法独立、确保公民基本权利、促进国家发展等角度出发,对殖民地时代的英印司法制度进行了调整,建立了统一、完整的金字塔式的现代司法制度,但同时也留下了宗教属人法与现代民法的冲突。在基层自治过程中,印度改造传统的村社自治制度,建立了现代的潘查亚特制度,并最终成为宪法中的正式制度。

  第二,突出了印度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巩固的过程中,为何以及如何在面临外部挑战保持活力的同时,又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异化。例如,政治参与的不断提高改变了议会的内部构成,越来越多来自底层的政治家进入议会,金钱和暴力在议会政治中的渗透大大降低了代议机构的质量;多元利益的不断分化和动员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政党数量的扩张和政党制度的变化,同时带来了联邦权力的分散化;地方主义的出现迫使以语言划分地方行政区划成为一个基本原则,联邦制更加走向非对称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因为联邦和邦一级不同的政党制度而变得更加复杂;行政和司法机构之间的互动,推动司法部门的能动主义在治理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作是行政部门权力扩张和能力不足的结果,但同时也导致了司法部门效率低下;潘查亚特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透明度、回应性,在基层治理中扮演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尽管其在不同地方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在当代印度政府和政治过程中,印度政治制度保持了外在框架和核心原则的稳定,但其具体运行的形式却始终在不断调整,甚至宪法中的“社会主义”“世俗”等字眼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

  第三,不仅评估了印度政治制度在印度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成就,还分析了影响当代印度政治发展的主要议题。其中对当代印度发展主要议题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印度政治法律制度、组织是印度经济社会基础的产物,同时也塑造着印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上的印度未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因而大大削弱了这一套政治制度的整体绩效。在本书作者看来,印度宪法的制定者在政治制度基础上融入了他们对于未来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想象。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印度的政治制度促使印度基本完成了民族国家的建设,使作为文明和地理概念的印度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印度。民主的原则得到巩固,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国家权力扩张到了过去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中。与此同时,印度的政治制度还保持了足够的韧性,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但是,该书也明确表明,相对自由和公正的竞争性选举制度、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独立的司法体系,这些在发达国家被认为是实现廉洁政治的制度因素,未能遏制印度无处不在的腐败现象,腐败从官僚机构蔓延到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过程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尤其是种姓结构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动员形式嵌入现代政治过程,使印度政治带有裙带主义、身份政治盛行的特征。宪法和政治实践中的宗教—国家关系框架没有解决印度的政教关系,建立在宗教—种族民族主义基础上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近年来已经渗透到国家的正式机构、公共舆论和意识形态中,正在改写印度民主运行的模式和“世俗”国家的身份。

  目前,我国学界对印度国内政府与政治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国内学界同类教学参考书还是1995年由林良光等人编辑出版的《印度政治制度研究》一书。《印度政治制度》的出版可以为学界贡献新知识、提供新思路。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印度政治制度中学界甚少关注却又非常重要的一些内容。例如,该书的第五章讨论了印度的总统制度,分析了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与总理、行政部门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总统的个人特征及宪法危机如何导致总统权力运用的变化。该书第八章讨论了印度的潘查亚特制度,分析了这种制度和政党政治、种姓保留政策等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影响了基础治理的绩效。

  由于追求兼具知识性和学术性,《印度政治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各章学术性深浅不一,个别章节有过于侧重描述性或过于侧重分析性的问题。虽然该书力图以宪法为主线,但各章结构上也存在体例相对不统一的问题。例如,对司法、联邦制和潘查亚特制度的介绍,回顾了历史上的制度演变,而立法、行政、司法、政党制度则从独立后宪法中的安排开始;对总统制度、潘查亚特制度的介绍是根据宪法中的规定—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思考的逻辑展开,对立法、司法、行政制度的介绍则是根据宪法中的规定—制度特征的逻辑展开;对政党和联邦制度的介绍则是根据宪法中的规定—制度演变的分析视角这一逻辑展开。该书最后一章对影响当代印度政治发展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印度政治制度的初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观察印度政治的重要视角,但这些议题与政治制度的联系似乎不是现有的篇幅能够涵盖的。但瑕不掩瑜,《印度政治制度》的出版,填补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印度政治制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参考教材不足的空白。比较政治和区域国家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立足基础就是研究创新的起点。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