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学信息传播中的框架构建
2024年12月09日 1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2月9日第3031期 作者: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莱曼·布里格斯学院教授凯文·埃利奥特(Kevin Elliott)等人近期发表研究成果称,科研人员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寻求负责任地传播与社会相关的研究成果。

  科研人员在与公众进行沟通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关乎个人和公众健康信息的传播,受到科研人员和决策者的格外关注。虚假和错误信息之所以有可能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部分原因是它们往往包含一定的真实性,并对恐惧等强烈情绪加以利用。相关研究曾提醒,科学信息会被“炒作”或夸大,而其中的参与者不仅有记者,还包括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公共关系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在试图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或环境污染等重要议题的紧迫感时,科研人员经常面临两难的境地:既要吸引注意力,又不能在展现研究成果时误导公众或产生社会不良后果。

  埃利奥特等人提到,作为一种呈现信息的方式,构建框架可以使信息与其他问题之间的联系等某些特征凸显出来。比如说,气候变化可被解读为一种“科学的不确定性”、能释放诸多潜在麻烦的“潘多拉魔盒”或是一个道德问题。再比如,既可以用“专题”的方式讨论环境健康议题,突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总体趋势;也可以用“片段”的方式呈现,侧重具体个案研究中的环境健康影响。

  尽管科研人员有时并未意识到他们正在作出的框架选择,但这些框架仍然可以使公众、政策制定者等人员对研究成果的反应产生重大影响。在埃利奥特等人看来,环境健康领域的科研人员关注框架选择及其相关权衡,有助于促进对研究成果的更好理解并防止误解。许多框架在某方面可能是有益的,例如,达到使公众关注环境健康威胁、助力解决环境污染的效果。然而,也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如助长对特定群体的污名化或负面政治意识形态的传播。

  为了帮助环境健康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合乎伦理道德和公共利益的方式权衡利弊,以及以更有效、更具自反性的方式进行科学信息传播,埃利奥特等人提出了六点建议。其一,科研人员需要对研究成果的社会背景以及这种背景如何与其构建框架的方式相交叉,具备更高的敏感性。其二,在这种敏感性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完全避开某些框架。其三,在其他情况下,科研人员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框架,缓解不同科学目标、伦理道德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的紧张关系。其四,加强对科研人员、临床医师、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的教育,更好地预防伤害。其五,遇到困难时,其他科研人员可以与伦理专家、社会科学学者进行跨学科合作,并让那些会受到该研究影响的群体参与框架构建。其六,科学学会、学术期刊等可发挥带头作用,促进对上述问题的反思,为科研人员提供指导并推动负责任的传播实践。

  一些学者认为,科研人员不仅应该努力理解人们会如何以不同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框架构建,还应该有意识地选择能够吸引广泛受众的框架。另一些学者则担心,如果科研人员在框架构建上有意为之,选择特定的方式,可能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在埃利奥特等人看来,有效的科学信息传播无法完全脱离框架,关键是如何尽可能负责任地进行框架构建。

  埃利奥特等人表示,在环境健康领域,科研人员面临着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传播研究成果的抉择,这极富挑战性,但很多科研人员却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实际上,科研人员所使用的词汇、构建结论的方式及其对人类和环境健康的潜在影响,都十分重要。与框架构建相关的权衡难题并不存在简单的答案,这项研究的目标也不是提供一体通用的应对方案。不过,尽管科研人员无法预知他们的成果被不同行为者滥用的每一种可能的方式,但他们仍然能够在选择传播框架时更加深思熟虑,以降低有目的地滥用研究成果的可能性。

  (陈禹同/编译)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