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在欧洲青铜时代的功用引发争论
2024年11月01日 13: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1日第3005期 作者:何霄/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欧洲青铜时代并未留下文字记录,考古学家只能通过文物来推测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不久前,德国哥廷根大学史前史与早期历史系博士后研究员尼古拉·伊阿隆戈(Nicola Ialongo)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经济系研究员吉安卡洛·拉戈(Giancarlo Lago)在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的论文中,就青铜时代欧洲的金属囤积(metal hoards)提出了新见解,并表示青铜时代欧洲人的经济生活可能与现代人有相似之处。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学院的两位副教授凯瑟琳·J.弗里曼(Catherine J. Frieman)和卡罗琳·舒斯特(Caroline Schuster)在“对话”网发文阐述了她们对该文章的看法,提醒学者在用主流经济学理论(如货币观念)解读古代经济活动时应持谨慎态度。

  弗里曼和舒斯特表示,欧洲青铜时代广泛存在将大量金属制品埋入地下的做法。尽管这些金属制品数量不一、形式多样,但它们共同映射出青铜时代欧洲各地的紧密联系,凸显了青铜制品在这一地理区域内的重要价值。关于欧洲人大量埋藏金属制品的动机,考古学家已经探讨了数十年,存在多种假设。例如,这是否与宗教仪式有关?是不是为了缩小社会财富差距而故意销毁贵重物品?是假作废料在动荡时期隐藏起来,还是作为备用的金属加工材料进行储存?

  考古学家普遍认为,青铜时代的金属流动主要受仪式主持者、部落首领或其他精英操控,也可能由他们共同操控。这些社会统治阶层人士的需求和影响力,在金属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上起决定性作用。伊阿隆戈和拉戈则认为,普通人在促进欧洲连通性提升和金属物品流通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分析了来自意大利、瑞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和德国的近25000件欧洲青铜时代金属囤积物品,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标准化的重量体系逐渐形成,并被青铜时代的欧洲人广泛共享。标准重量的小件青铜器可能被普通人用作日常交易的等价物。

  弗里曼和舒斯特对青铜时代欧洲人是否像现代人那样使用货币进行交易提出了质疑。她们认为,诚然,早在公元前2300年之前,欧洲各地的青铜器就已呈现出标准化趋势。以匕首为例,尽管它们在不同地区的用途有差异,但外观却出奇地相似。考古学家推测,这种标准化源于共同的宗教仪式和对长途旅行的兴趣。然而,这种对金属的标准化形式和标准化重量的追求,是否指向了早期货币体系的萌芽?如果确实如此,这是否意味着青铜时代欧洲人的经济活动与现代欧洲人相似?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货币的本质及其作用有着多种不同解释。现代经济学家大多看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强调市场交易的重要性。也有学者提出“票券”理论,认为货币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记账单位,主要用于追踪社会关键活动,如礼物交换、债务清算、贡品和祭品等。弗里曼和舒斯特认为,虽然这两种货币观念看似差别不大,实则反映了根本性的分歧。

  考古人员应该如何辨别和应用不同的货币观念,以更准确地反映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一些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建议从物质代币的社会和技术含义着手,思考货币在社会中的作用。伊阿隆戈和拉戈认为,标准化计数单位的发现揭示了交换系统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市场的存在。然而,这引出了一个问题:金属的标准化是否仅仅意味着金属具有交换价值?

  弗里曼和舒斯特表示,非金属物品也可以远距离流通,而且可能具有相当复杂的交换体系。考古证据显示,羊毛、毛皮和纺织品在欧洲青铜时代也是贵重物品,是远距离流通的重要媒介。此外,金属的形式和重量标准化涉及的不仅仅是社会凝聚力和经济活动。例如,青铜时代的工匠需要精确控制铜、锡、锑、铅等不同金属的比例,以制造能够适用复杂工艺的青铜。尽管考古学家尚不完全清楚相关工艺程序,但同期的苏美尔文献表明,苏美尔工匠的确通过称重来实现这种精确控制。

  弗里曼和舒斯特认为,过分强调货币在青铜时代欧洲普通人经济生活中的交换作用,可能会导致货币的其他功能被忽略。将货币视为一种会计工具,将标准化看作一种技术手段,有助于考古学家深入了解当时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何霄/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