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利情况对公益合作影响有限
2024年11月01日 13: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1日第3005期 作者:练志闲/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官方网站近日报道称,有一种观点长期存在,那就是合作带来的利益越高,人们进行合作的意愿就会越强。然而,因斯布鲁克大学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对此结论提出了质疑。在这项有2000多名受访者参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合作收益与合作意愿之间并无关联。

  传统上,行为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主要通过重复互动来研究公益背景下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信任和互惠关系,并根据他人的表现调整自身行为。然而在实际情境中,人们虽然会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如志愿服务或为危机救援工作捐款等)而进行合作,但大都属于单次合作,不存在明显的进一步互动或关系发展。

  该研究由因斯布鲁克大学公共财政研究所经济学教授埃斯特·布兰科(Esther Blanco)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经济学教授詹姆斯·沃克(James Walker)等人共同完成,主要探讨了在社会群体内,当某一个体不知道其他个体身份,且仅有一次群体内部合作机会时,个体间将如何进行合作。

  许多人认为,考虑到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可能导致人们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如果公共产品能够带来更多收益,这种冲突就会得到缓解,人们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会更高。为了验证这种想法,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改变了公共产品能提供的潜在收益。但研究结果令他们惊讶,即便收益大幅提高,人们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意愿也并未出现显著变化。

  在研究人员看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关键原因似乎是个人对他人合作意愿的预期,这种预期并未随着合作收益的变化而改变。即便合作收益翻倍,但由于受访者没有期望他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合作意愿,因此他们也不太可能提升自己的合作意愿。

  布兰科表示,为了验证上述结果,研究人员在多个人群中进行了实验,并反复多次核实数据。无论如何验证,结果都是一致的,人们的合作意愿非常稳定。在不同的参与者群体和实验环境中,合作意愿的平均水平始终保持在40%左右。

  沃克提出,一次性的自发合作较为常见。人们聚集在一起提供紧急救灾援助就是一次性合作的情境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决定采取行动并提供帮助,却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再次与同样的人互动。这也表明,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合作可能并不总是由利益驱动。

  布兰科和沃克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对于鼓励人们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遇到突发紧急事件时。研究结果还表明,目前人们对合作决策机制的理解与现实情况可能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更好地理解合作行为的基本原理。他们强调,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一次性决策环境中的合作必要性,特别是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如何看待利益、如何作出反应,以及他们期望他人作出何种反应。

  (练志闲/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