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中国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4年08月06日 15: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6日第2949期 作者:◇[澳大利亚]李木兰(Louise Edwards)/

  ◇[澳大利亚]李木兰(Louise Edwards)/文

  本文着重探讨澳大利亚如何持续生产及应用中国知识,以及如何通过更好地了解中国来支持澳大利亚的国家发展。澳大利亚各大高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澳大利亚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均受益于对中国知识的生产与应用。

  自20世纪50年代起,澳大利亚学术界开始对中国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及历史学。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澳建交及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良好契机,澳大利亚学术界从事中国研究的兴趣日益加深,并开始关注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及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澳大利亚工党在其执政期间进一步促进了澳大利亚社会对亚洲的了解,其中尤其关注中国、日本、韩国及印度尼西亚。这一时期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及大学开设了以上四国语言的学习课程,使得澳大利亚学术界、政府、媒体、商业界和普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进一步深化。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的中国学研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随着澳大利亚与中国教育及科研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学者有机会赴中国进行交流访问并从事相关研究,这促进了澳大利亚中国知识生产能力的提升。澳大利亚各高校的中国研究院系和其他院系均从两国的学术交流中受益,同时积极接收和培养中国本科生和硕、博士生。研究领域方面,除中国研究院系开设的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社会等课程外,翻译、商务、口译等课程也丰富了中国研究课程的内容。近20年来,澳大利亚对中国知识的生产与应用已不仅限于中文院系,而扩展至医学、人口统计学、地质学、经济学等学术领域,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对澳大利亚重要性的显著上升。

  当前,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学界正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其中最为严峻的挑战来自于澳大利亚政府对大学资金支持的持续下滑。面对这一挑战,澳大利亚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需要积极发展中国研究教学,提升其科研价值,阐释中国知识对促进澳大利亚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学者也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对其教学与研究内容进行协调,积极推动跨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年轻学者的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学术环境。同时,也应尝试将政府、商业界与高校的资源与诉求有机结合,以支持更广泛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提升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了解程度。

  (作者系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人文与语言学院荣休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