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乡文学呈现多重空间叙述逻辑
2024年08月06日 15: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6日第2949期 作者:明海英

  7月27—28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揭牌仪式暨首届新时代文学论坛在长沙举行。

  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的历史高度”等议题,全面梳理了当代农村题材创作传统,并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眼光予以重新观照,对乡土与农村、乡村与城市、总体性与日常性、政治性与地方性、文学书写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了学理辨析。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回顾周立波那一代作家的创作时表示,他们在进入乡村场域时会首先丰富和拓展自己的身心,而后再研究农民的身心,继而用艺术化的方法进行呈现。他认为,周立波的性格较为耿直刚烈,但在《山乡巨变》等小说中塑造的基层干部却大多温和有礼,这实质上传达出周立波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经过《暴风骤雨》中政权更迭的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场更艰难、更复杂的“细腻”革命,时代期盼更温和、有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干部。鲁太光表示,周立波在文学创作中自觉践行实践精神,继而保证了作品的艺术品格,值得今天的乡村书写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提出,当下的文学创作应当对农民身份的变革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情感结构、感知方式的转变,同时关注农业在科技辅助下的兼业化和转型升级问题,由此抵达比较深远的乃至于具有哲学哲理性的命题。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光东表示,从“乡土文学”到“农村题材”创作命名的转换,实际上蕴含着不同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在今天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农村题材创作”的文学传统时,应重视文学创作中地方性的乡土文化因素与政治性表达的关系。

  “21世纪新旧交替之际,乡土文学出现了具有新质意义的变化,即新城乡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丽军表示,这一阶段,中国新城乡文学叙述表现出多重空间叙述逻辑,从乡村出发,走向城市和世界各地,具体呈现为进城文学、返乡文学与城乡交融文学三种形态。此外,新时空、新技术和新情感也从外到内地催生了21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变革,推动新城乡文学的诞生。作为乡土大国,中国千百年来凝聚的乡村美学至今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乡村文学不会消失,只会不断转型,且一直葆有慰藉中国人内心情感的力量。而从文学内容而言,新城乡文学应该继续落脚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创造出体现21世纪乡村新现实、新民俗文化和新农人形象的新文学经典作品。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