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125年来的学术进展
2024年08月06日 15: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6日第294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7月27—28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甲骨文字释读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反映了甲骨学研究成果的前沿进展。

  甲骨学研究中心在中国

  今年适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建所70周年、山东博物馆建馆70周年。这两家单位都是收藏殷墟甲骨的知名机构,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甲骨学研究事业迈向的一座座学术高峰。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表示,我们要站在世界文明起源、文明溯源、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促进文明对话,彰显甲骨文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山东博物馆收藏殷墟甲骨数量达10588件,系统整理研究这批材料成为学界多年夙愿。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与山东博物馆再度联手,合作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结项成果将于近期出版。

  近年来,全国古文字事业蓬勃发展,势头大好。甲骨文研究在旧有资料的二次开发、重新著录、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等方面,都取得喜人的成绩。吉林大学教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主持的《吉林大学藏甲骨集》在著录体例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是目前甲骨文著录文献中体例较为完备的一种。

  时至今日,“甲骨在中国,甲骨学研究中心也在中国”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等学者倡议联合国内外各界力量,实施“全球甲骨数字回归计划”,实现大数据下甲骨文还乡愿景。此次会议还邀请了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麦里筱。她曾在山东大学留学,在法国不仅致力于中国古文字的研究,还为学生开设古汉字研讨班,吸引了众多国外学生。

  破解甲骨“天书”

  经过一代代学者的赓续努力,目前发现的甲骨文近4400个单字,已被释读近17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源向记者介绍,此次参会论文代表了目前甲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辨析、释读疑难字词时,与会学者除利用传统的形音义分析方法,还从缀合、刮削、残字、特殊刻写方式、甲骨形态等多个角度提高释字的准确性。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平安认为,甲骨卜辞中从“日”从“隹”的字,应为“暮”的异体字,并分析了此字构形、含义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孙亚冰提出,黄组田猎卜辞中从学召声的字,可读为表呼唤诱捕义的“嗥”。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乃峰结合古书,将上从“企”、下从“朿”之字改释为“失”,即“跌”之初文。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张宇卫释出花东卜辞中从“橹”声的貉字,认为此字在西周金文中读为“固”字的声符。

  甲骨文里存在大量表意字,是此后汉字演变的源头。此次大会多篇论文释读和“鸟类”有关的文字。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专席主任汪涛认为,从象形程度区分“隹”和“鸟”,并不准确,应根据不同卜辞释读各种鸟类名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进一步分析甲骨文中“鹈”字的形音义。刘源表示,这类研究进一步发掘了殷商时期的自然知识与思维认识方式。

  甲骨文字的训诂、释义也是探索殷商文明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天树提出,“祀”有神主之义,从云从口之字指战争中城垣损坏。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惟捷认为,从疾从又之字表示按摩舒缓病情。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年福分析了五个与疾疫相关的用字。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莫伯峰推断,■巫是指■地筮占用的蓍草。

  关于甲骨文字结构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英杰认为,西周金文中既有新用法,也存在大量殷商文字的遗留。刘源以甲骨文中常见的“于”字为例,说明甲骨文中正体与变体的分布规律。

  与会代表还分享交流了计算机辅助研究的新成果,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雪山团队展示了用高倍镜像显微镜等科技手段进行辨伪的新方法。刘源认为,人工智能参与缀合、校重、文字识别,是近年来甲骨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促进了甲骨整理与甲骨文释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深化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甲骨文是今人得以探知商代历史的珍贵材料,有助于深化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表示,此次会议不仅为甲骨文本身的研究贡献了新的理论与方法,也深化了殷商史、先秦史的研究。

  在占卜研究方面,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教授陈光宇强调全面搜集甲骨参数,以及分辨兆块、兆区与研究兆辞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建立起甲骨刻辞与甲骨参数的联系,寻找吉凶判定所依赖的数据,有助于重建商代贞卜系统,更准确地理解商人的精神世界。

  在制度史研究方面,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馆员王素认为,策筮之书《归藏》以“坤”为首卦反映了所谓“殷道亲亲”重母统的社会意识形态。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何景成提出,“奠”既指安置降服者,也用于安定诸侯。关于商人的继承制度,王国维提出的“兄终弟及说”受到重新检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国辉表示,商人的王位继承应是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刑罚是上古制度的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成体系性的刑罚制度或建立于西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絜则以甲骨卜辞为史料,系统辨释考证以宫、墨、髡为代表的商代刑名种类,丰富了学界对殷商法律制度的研究。

  祭祀仪式是殷礼的一部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王子杨基于出土商代文字资料,提出从卜辞中的动词入手,参以商周金文材料、传世古书等内容,尝试对商代祭仪做复原研究。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教授郭静云将甲骨文与考古文物进行互证,探讨了商文明铜戈的器型来源与功能演化。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葛亮认为,青铜卣本指可从中舀酒的礼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与山东博物馆主办。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