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强国之梦密不可分
2024年07月29日 15: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29日第2943期 作者:本报记者 白乐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大会上,建设科技强国成为关键词,而新质生产力这一术语再度被提及。“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主席的谆谆话语,指引着新时代中国为实现科技强国之梦锲而不舍、不懈奋斗。为解读新质生产力对于建设科技强国的意义,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墨研究中心主任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Enrique Dussel Peters)、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系教授马尔科斯·科尔德伊罗·皮雷斯(Marcos Cordeiro Pires)。在两位学者看来,今天的中国正在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应用,将作为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新路径,加快推进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赢得更多战略主动权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结合这一点,您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着怎样的特殊考量?

  彼得斯:如今,新兴技术已经渗透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我们正目睹着全球技术升级,同时也见证着国与国之间的系统性竞争和对抗,由此造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摩擦也愈演愈烈。在21世纪激烈的大国竞争环境中,科技行业作为国家支柱性行业之一,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国际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指导中国政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视为领先一步的建议。这一建议强调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以及卫生、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和制造业等领域促进颠覆性科技革新,是中国试图通过聚焦关键技术以增强经济自主性的重大举措。该举措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在国内发展核心技术的力度,并在更广泛的层面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初衷,远远不止于科技攻关的需要,更是战略层面的考量。

  皮雷斯:今天的美国及其盟友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中国正在迅速建立起生产、金融、技术领域的强大能力。与此同时,无论是通过阻碍技术获取渠道,还是刻意制造政治和军事不稳定形势,西方国家正在寻找减缓这一进程的方法。放眼国际市场,美国正在通过限制芯片制造设备和关键原材料等手段,压制中国在高端芯片技术领域的发展。然而,种种挑衅不会从根本上削弱中国的实力。中国人民将依靠一如既往的创造力和韧性,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今天的中国已经在技术攻关方面做好了取得巨大飞跃的准备。即使在受到来自西方限制措施的尖端半导体行业,中国依旧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华为推出的新型Mate 60 Pro智能手机搭载了麒麟9000S芯片。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的商业运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飞机生产国之一。

  在美国制造大量技术壁垒遏制中国崛起的时刻,习近平主席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敦促中国社会克服外部不利因素,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实施的一项英明战略。尽管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必须赢得更多的战略主动权,而新质生产力将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取得的进步令人印象深刻。我深信,随着新质生产力在未来的深入贯彻,中国作为制造强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合乎创新驱动型经济规律与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关乎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也是关乎经济增长方式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对于中国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有着怎样的意义?

  彼得斯: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视野来衡量,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创新起主导作用、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经济新政策的推出,无疑是一个合乎中国创新驱动型经济规律与逻辑的重大步骤。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革新生产力,以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今天,中国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游攀升,已经将自己的经济竞争力优势从曾经的轻工业转向专注于设备生产、重工业和新材料研发。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经历了深刻调整。大量中国公司纷纷学习先进生产流程,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为融入全球市场创造条件。

  事实上,对于创新驱动型经济而言,核心技术突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投入,因为无法确保所有情况下的相关投资都能成功。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内外双重挑战。这些挑战将在新质生产力落实的过程中持续存在,其中一些不确定性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稳定下来。鉴于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须持有谨慎的态度,也须有足够的耐心。

  虽然中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诸多优势,包括庞大的人口规模、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但在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下,中国永远不能自满。中国以高瞻远瞩的视野、精心周密的规划,将自己置于创新的全球前沿,以有效地引领科学技术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商品服务方面的成果显现可能需要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同时也需要辅以相应的中间步骤,以实现高质量技术监测与评估。

  皮雷斯:习近平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是动员全体人民朝着同一目标合力前进的根本所在。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政策管理相当富有创意。中国共产党十分理解唯物辩证法,知晓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被解决时,就会出现新的挑战。尤其在国家面临内外部经济挑战时,社会凝聚力对于实现经济中长期目标显得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一深刻的认知,即便面临气候危机、货币不稳定、国际局部战争等困难因素,中国经济依然能够实现质的飞跃。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和之后的经济表现都尤为值得称赞。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事实上,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生产力突破。站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如何审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彼得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根本性能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人类工业发展史中,关于生产力概念的讨论,事实上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在《资本论》这一著作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生产率之于商品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商业竞争过程中各类资本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实践。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次生产力的突破,都会大大改善现有生产要素,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催生社会多方面的重大变革。例如,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对英国自身生产力革新以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全球生产力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皮雷斯:需要强调的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所有的技术创造,都不仅是为了生产力革新或获取物质利益,更是为了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无论是手推车、汽车的发明,还是收音机、电话、电视或互联网的出现,在本质上都服务于人类文明进步与身心健康。我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推出亦是如此,这一决策不仅是一项生产力议题,更是一项有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议题。

  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您如何评价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

  皮雷斯: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兴奋同时充满挑战的时代,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引进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并不意味着放弃一个国家已经拥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部门。现代化并非通过生产结构的彻底转变来实现,而是在激发传统部门活力的基础上新技术逐渐蔓延到社会所有部门的渐进过程。例如,食品部门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传统部门,在任何时候都将持续存在。传统货物车辆与现代新能源汽车,完全可以共生共存几十年。

  彼得斯:危与机总是相伴而生。生产率的提高在优化人类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可能为传统产业带来一些隐患与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巨大的社会动荡。例如,19世纪英国社会引入新的纺织设备时,也曾面临一些社会抵触情绪。今天,无人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会对传统运输模式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大量出租车司机失业。

  这就是为何对于一些新型颠覆性技术,需要公共部门的统筹、协调与管理。事实上,新技术的兴起与应用不仅涉及技术创新,更是一个综合性社会事项。这一进程不能只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来主导,也需要政府进行合理化的外部干预,尤其是在当今以利润驱动为导向的竞争趋势下更是如此。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带去福祉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质生产力在国际层面将产生怎样的效应?这一经济新概念在未来的落地生根,将为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的启示?

  彼得斯:新质生产力在国际层面的落地生根,将在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尤其是仍处于贫穷与落后中的欠发达国家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这些国家的政府机构可以充分吸收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元素,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和减贫等领域。例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公共部门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直受到严重质疑,而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提供有益的启迪。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经验尤为强调公共部门在推动生产力变迁中的重要性,十分注重现代化和高质量要素。新质生产力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皮雷斯:发展中国家例如拉丁美洲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即一个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已经丧失竞争力,但在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尚未建立起与品牌和设计创新等相关的工业能力。然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今天,中国技术密集型领域的工人薪酬普遍高于拉丁美洲国家和许多欧洲国家。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的包容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当富裕国家讨论“筑墙”和制裁时,中国却在筑桥。中国发起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框架下的清洁能源技术,正在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格局。

  未来,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提高,将同步反映在全球经济增长之中。中国正在致力于开发的新式生产手段,将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自身面临的贫困问题。例如,最近中国生产商在巴西展示了用于小型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设备。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5G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将在国际层面创造具有更大价值的新型价值链,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