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电影系副教授莎拉·阿博特(Sarah Abbott)近日在“对话”网发文表示,人们关于树木的话语体系深受教育、信仰、经验和人与树木关系的影响,并与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行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西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话语体系,从而切实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地实施,推进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关联性、多样性相关的保护工作。话语体系的可持续转变要求人们在讨论树木之外,能够意识到树木与其他非人类生物的关系以及树木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阿博特指出,在世界各地原住民的认知体系中,包括树木在内的非人类生物往往不仅被赋予了人格,还被视为家庭成员。不同种类的树木得益于其独特的药用、食用、建筑和装饰价值等,受到人们的尊敬,被亲切地称为“站立的人”。人们通过各种仪式来表达对树木的感恩之情,从而构建起一种互惠关系。她表示,在许多原住民的世界观里,了解并尊重大自然的智慧、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对于引导树立对地球负责任的观念、保护各种生命形态至关重要。而在西方社会,人与树木的关系已经从赋予树木人格、视其为亲属和自然神,演变为将其作为受人类欲望控制的对象。当代西方乃至全球有关树木的主流思考和话语体系,受到植物学、地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等学科下定量视角的限制。这类话语将树木理解为一种无意识的生物力学材料,不仅受人的控制,还需要发挥促进社会消费的作用,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例如,17世纪,建造一艘海军舰艇需要砍伐多达2000棵橡树,为了回应英国皇家海军对木材短缺的担忧,英国作家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于166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森林志》(Sylva)的林业指南。
在阿博特看来,植根于殖民时代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观念将砍伐树木的做法常态化,认为人类是主导地球的物种,并以“进步”的名义对树木等资源进行不当开发。侵略者和殖民者给美洲大陆带来了族群和生态层面的巨大危机。无独有偶,当代乱砍滥伐的现象也离不开意识形态领域的推波助澜。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调查研究发现,2015—2020年,全球每年森林砍伐量约为1000万公顷,而2010—2015年约为每年1200万公顷。森林乱砍滥伐会导致非人类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树木从大气中吸收和储存碳的能力降低,造成干旱、火灾和高温发生的频次增加。而生态环境退化将抑制树木的正常生长,进一步加剧气候危机。
过去几十年来,有关树木的文学作品和出版物不断增多,推动西方社会关于树木的话语体系发生转变。学术界对去人类中心化和非人类生物的关注度倍增,这被称为“非人类转向”。阿博特认为,推动与树木相关话语体系的改革,有助于西方社会重新学习如何与非人类生物建立联系,共同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必须认识到,探讨非人类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的知识体系,早在西方现代思维模式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刘雨微/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