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2020年06月17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7日总第1949期 作者:张侃

  治理能力是对国家治理制度和机制的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才能得到更充分发挥。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是夯实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基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完善和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帮助党员干部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增强干事创业的专业化能力。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把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确保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

  二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扩展党员和群众参与党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加强和改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使党组织活动真正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强化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创新、制度创新,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善于引导各类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战斗堡垒。

  三是增强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保证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和要求,增强联系群众能力。坚持以约束权力为中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持续深化政府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治理仍然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必须持续深化政府改革,切实提升各级政府治理能力。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简政放权,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地方“放虚不放实”“明减实留”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提升审批效率。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综合监管,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创新政府办理流程,将分散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一步集中、整合,优化服务体系。

  二是推进“互联网+”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政府服务,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优化简化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的相关流程,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加快政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府部门各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以及平台间对接联动。同时,各地各部门要将已建成的微信公众号和移动APP,接入政务服务门户,拓展服务渠道。

  三是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加快完善社交网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等融合创新领域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确保网络空间运行有章可循。构建现代化监管治理大平台,推进监管治理手段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各级政府的运行监测、态势感知、应急响应、在线处置等能力。

  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提升合作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培育和发展多元治理主体,提升合作治理能力。

  一是提升市场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态势,积极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市场主体充分发育,增加市场实力,确保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能力。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调动一切积极要素,使行业协会、公民团体、公民个人、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组织等,都参与到市场监管中来。

  二是提高社会组织协调治理能力。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把一部分行政权力下放给社会,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并划定合作治理的领域和范围。完善社会组织成立的资质与条件、运行的常态化监督,保证社会组织的适度独立性。

  三是拓展公众参与基层自治能力。积极探索基层民主自治的新机制新方式新途径,发挥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优势,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提升依法治理能力。法治思维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标志。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化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法律统一使用机制,健全切实解决执行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衔接互动,将诉源化解与繁简分流结合好,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

  二是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社会法治素养,让法治成为治理信仰。引导民众树立规则意识,强化权利与义务对等、利益与责任并存的法治思维。

  三是提升依法治理能力。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真正按照法治的要求,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观念上具备法治思维、在行动上贯彻法治思维,在思想行动上坚持法治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使法治方式成为决策、履职、办事的自觉习惯。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费项目“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历史变迁与演进逻辑研究”(20E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