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碗托子”
2023年04月26日 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26日总第2639期 作者:刘芝华

■图1 作者/供图

■图2 作者/供图

  所谓“碗托子”,是清乾隆皇帝赋予古代器物以新功能的一种称法,一般置于茶碗之下,用于隔热或者保持稳定。鉴于这些“碗托子”多为古物,实用的可能性不大,一般用于宫廷的日常陈设。

  “古物新用”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在在体现了中国人对待古物的态度与方式。收藏,不是器物生命的终结,而是对话的重新开启,征程的再出发。“碗托子”亦是如此,它讲述着跟原来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在乾隆皇帝高达40000首之多的诗歌中,有10首诗歌咏的对象为“碗托子”,计有古玉碗托子、雕漆碗托子、官窑碗托子三种。其中,古玉碗托子占多数,有8首之多,远超一半,可以想见乾隆皇帝对古玉碗托子的偏爱。

  事实上,乾隆皇帝对这些古玉碗托子的年代或者原来的功用并不了解。这些被认为是碗托子的古玉,考古学上称为“有领璧”或“凸缘璧”,出现于龙山时期,流行于商代,东周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功用尚无定论,既可能套在手腕上作为装饰品,又可能作为礼器之用。这些古玉进入清代宫廷收藏之后,乾隆皇帝固执地相信这些古玉就是充当“碗托子”之用。这一“自信”源于他在宫廷收藏中曾经见过古玉碗托子与古玉碗的组合,却失察于这一组合亦是后来者的人为“创造”。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有领璧(图1),是乾隆皇帝曾经歌咏过的古玉碗托子之一,玉璧四周呈放射状,并刻有乾隆御制诗一首,为《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在诗中,乾隆皇帝答疑解惑。如有人说古代没有碗,乾隆皇帝反问道,那么碗托子从何而来?又有人质疑碗托子是后世的,乾隆皇帝觉得玉料看起来不像当下的玉料……一环扣一环,看似严谨,但其实一切建立在玉器为古玉碗托子这一不容置疑的前提之上。

  为碗托子寻找合适的茶碗配套成为乾隆皇帝乐此不疲的活动。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碗托子组合的定瓷碗(图2),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碗外壁四周刻有同一首御制诗。有趣的是,造办处档案留下了这一组合形成过程的记载。除了刻诗之外,定瓷碗底部的鎏金铜扣也是后加的。而且,这一组合原配有紫檀木托座,作为宁寿宫养性殿的日常陈设之用。

  古玉碗托子除了与定瓷碗组合之外,还与新制和阗玉碗、永乐脱胎茗盂、宣瓷等器物组合。除了古玉碗托子,还有雕漆碗托子、官窑碗托子,同样以碗配之,如永乐雕漆碗托子配以嘉靖雕漆碗、官窑碗托子配以宣窑茗碗。碗托子的组合实践体现了乾隆皇帝个人的审美情趣与心境。古玉碗托子的坚不可摧与瓷器的不堪一击,一坚一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乾隆皇帝在诗中称“一脆(谓瓷茗盂)一坚(谓玉托子)殊不伦,相资合体诚奇绝”。又如官窑碗托子的青色与宣窑茶碗的宝石红,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乾隆皇帝认为自己的碗托子组合实践是前无古人的创造,但也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文人目睹到如此奇葩的器物组合,估计会罢饮,掉头而走。这一矛盾心理在“试想卢仝陆羽辈,安能以此领茶悦?既笑二子或逢斯,掉头弗顾应罢啜”一诗中显露无遗。

  乾隆皇帝的碗托子实践是中国历史上帝王与古物的一次相遇。他把所思所想所感镌刻在器物之上。也许今天的我们会认为这破坏了器物的美感,但又何尝不是赋予器物以新的生命?器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故事。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