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南粤古道
2019年04月19日 08: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19日第1677期 作者:

  

  编者按:岭南地区交通线路的开辟始于秦代,这些交通线路经过各朝各代的开发与扩建,形成了紧密联系珠江三角洲平原与周边地区的通道,承载着民族迁徙和货运流通的厚重历史。近代以来,随着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线路的出现,古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隐匿于青山绿野之间。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沉默不语的古道依然生生不息,闪耀着岭南历史文化的荣光。 

  千载梅关道 沧桑皆风景

  广东省南雄市与江西省大余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着一条千年古道。道路两旁古树参天,绿意葱茏,景致优美。尤其到了初冬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迎寒怒放,仿若仙境,惹得无数文人墨客留诗作文。这就是沟通粤赣两省的梅关古道。

  粤赣古道:客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河源和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都是著名的客家城市,河源号称“客家古邑”,梅州则被誉为“世界客都”。这两个城市都位于粤赣两省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粤赣两地的交通要塞。在古代,这里形成了以龙川佗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和以和平县等地为要冲的粤赣古道。目前,河源和梅州地区依然保存着大量古道资源,这些古道见证了千百年来客家移民的艰辛奔波,也见证了客家文化的繁盛,是客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重走古道,依然能感受到往昔历史的厚重风姿。

  王元林:承载历史 连接未来 

  岭南地区的交通开辟可追溯至秦代。经过历朝历代的开发与扩建,岭南古道将珠江三角洲平原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起来。岭南古道在民族迁徙和货运流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也见证了生生不息的岭南历史文化。岭南古道研究专家、广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林表示,古道在展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同时,还需要被不断活化利用,切实发挥其独特作用。

  古道上的客家围屋——何新屋 

  古道的通畅带动了商贸、文化的繁盛,南粤古道沿线保存着大量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镇、古民居。在粤赣古道河源连平县大湖镇,有一座具有300年历史的客家围龙屋,保存较为完好,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这就是何新屋。

  杜衍礼:粤赣古道是岭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缩影 

  粤赣古道是岭南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贯通粤赣两省、联系中原与岭南的重要纽带,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广东省河源市是著名的客家城市,粤赣古道见证了客家人艰辛的生存发展史。近日,记者走访了河源境内的部分古道,并专访了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

  朱雪梅:让千年粤北古道再现岭南乡情 

  粤北古道沿线分布着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如石塘村、新田村。沧桑古道既带来历史上商贸往来的兴盛繁荣,也见证了近代以来沿线村落的衰败和消亡。近日,记者专访了长期从事粤北古道与古村落研究的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详细了解了粤北古道、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现状。

  万俊毅:做好南粤古道活化利用工作 

  南粤古道是历史留给广东的文化遗产。古道的形成、发展、衰败、重现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驿道功能的动态选择。由于交通便利、商贸频繁,珠三角地区的古道得到了有效利用。现阶段,古道活化利用的重点区域不在珠三角地区,而在粤东西北。截至目前,粤东西北12市的南粤古道文化线路沿线特色镇村、特色村落分别占全省总数的65.96%、59.85%。与此同时,古道文化线路沿线的贫困村占各地市的比例都比较高,有7个地级市的沿线贫困村占比高达60%以上,而且一些贫困村,除古道之外没有其他的特色优势资源。这表明,推进粤东西北的乡村振兴,需要重视古道的价值重塑与活化利用。

  南粤古道的红色基因 

  南粤古道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不仅延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承载着红色革命文化。在南粤古道沿线分布有众多红色革命遗址。据统计,此前广东各地上报的南粤古道重点线路沿线红色革命遗址有95处。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在考察南粤古道重点线路修复利用工作时强调,古道修复利用要与红色基因相结合,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