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的“兴”与柏拉图的“迷狂”都有宗教渊源,也都具有精神提升的意味,体现着美感神圣性问题的深层文化差异。泽基的大脑认知理论提出“先天概念”和“后天概念”两种认知机制,可作为比较研究之借鉴。“迷狂”指向完美永恒的超世意象,“兴”则对应于生生不息的在世意象,分别反映着两种脑机制的特点。“求完美”造成了世俗与神圣领域的对立,也在“迷狂”中激发着灵感和创造;基于古代中国天人关系的“兴”追求此世间的超越和提升,相对更为从容自足,在当今却面临着文化转型的挑战。
关键词:迷狂 兴 柏拉图 孔子 泽基
作者孙焘,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北京 100073)。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