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在线在心: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
2023年04月19日 10: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19日总第2634期 作者:胡德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如何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既是一个“为何讲”的价值论问题,又是一个“讲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还是一个“怎么讲”的方法论问题,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话语表达与话语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话语是表达思想、观念与意识的载体,也是社会关系中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桥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科学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特点、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增强思政课话语表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升话语内容的输出质量

  坚持价值、思想与知识三位一体,推进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第一,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供给要坚持价值导向。思政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第二,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供给要突出思想伟力。上好新时代思政课,要求教师在精准感知社会思想脉动和学生所思所想基础上,深化学理提炼、强化思想引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使学生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切实增强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第三,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供给要强化知识构建。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上好新时代思政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为此,要坚持系统思维,以标识性概念为轴线,在丰富学科体系中搭建知识体系;要秉持历史视野,以大历史观为方法,在具体时空方位中标定马克思主义;要加强时代阐释,以时代化表达为方式,在与时俱进中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推进技术、艺术与形式综合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能力。在当今流量社会,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需要在吸引受众注意力上下功夫,通过技术、艺术和形式的综合创新,不断扩大思政课的“流量”。一是强化技术赋能。在全媒体信息传播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用言语、文字进行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的表达,更要充分发挥图片、视频、人工智能等形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和接受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要善于将抽象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文件话语等转换成图片、视频以及虚拟仿真情境式教学等“可视”的形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中只有形成图像、影像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共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复杂的表现场景。二是增强授课艺术。上好思政课,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艺术。大学课堂是一个契合了戈夫曼“剧场隐喻”的情境空间,在作为剧场的思政课堂中,教学活动是一个具有“表演”意义的活动,必须依据既定的剧本——权威而统一的教材、课件,设置课堂表演情境——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表演脚本,设计以学生体验和表现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创设双向度的话语生成模式。三是创新表达形式。话语表达形式的创新是讲活思政课的内在要求。要坚持讲授与对话相统一,用学术话语讲好政治道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背后的哲理、学理、事理和情理。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用时代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要把具有“新时代”标识的话语融入到思政课堂,善于运用“微时代”的话语体系,推动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时代化。要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用生活话语讲好宏大叙事,坚持“大思政课”善用之,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理论的宏大叙事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叙事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沟通课堂与生活

  强化在场、在线与在心的全域覆盖,实现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全方位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是要实现话语在场。要加强思政课的课堂场景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的链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把思政课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知识与价值等元素有机融入学生生活场域,推动思政课教学话语向学生生活空间的延伸,让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教育价值深刻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二是要实现话语在线。网络空间是当今青年大学生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学生时时处于“在线”状态。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要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思政课的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思政课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最大增量。三是要实现话语在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立足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特点,推动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转变,就要善于用言之有据、通俗易懂且具有时代风气的语言来表达思政课的理论要点,用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话语,把思政课讲到学生的心坎上,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VSZ06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