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翻译推动中国美食世界传播
2023年06月05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5日第2664期 作者:李利 梁真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说:“食物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通道。在食物里找到共同的认知,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增强交流、消弭误解最便捷的方式。”中国美食及其身后逾越千年的历史积淀,能让国人与外宾在大快朵颐之余感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国人的生存智慧和汉语的诗学意境,进而建构热爱生活、崇敬自然的中国形象。

  知识翻译的本质

  美食译介从知识迁移的翻译元概念入手,探寻翻译的本质。杨枫、李瑞林倡导的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本质上就是“知识的世界性再生产和再传播”。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实验和实践活动,囿于时空的物理局限,所有知识产生时都是地方性知识。这些由不同语言书写的地方性知识,经由翻译“再概念化、再语境化”,履行“知识的认识、评价、改变、阐释等建构功能”,突破知识的地方性边界,实现跨语言迁移,最终成为“世界公共财富”。

  译者需要抱有知识向导、文化信使的情怀,从自然环境、社会民俗、历史变迁、文化交融四个维度讲述中国美食的特点和演进之路,将地方美食知识传播到世界。

  注重文化传播

  赵元任夫妇编著的“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中国食谱》)是首部用英文书写,旨在系统地向世界推介中国美食的专著。赵杨步伟精选中国菜式,改进烹法以合地俗。其夫赵元任操笔译写,采用文化传播和语用接受并举的策略,创译“锅贴”(pot-sticker)、“炒”(stir-fry)等中国美食专有名词及烹法,并为英语世界接受吸收。《纽约时报》评论该书“记录正宗中国美食,展现精深中国文化”。

  赵元任夫妇不光着眼于宏观框架和微观操作原则的翻译体系构建,还注重文化的传播。《中国食谱》请胡适和赛珍珠(Pearl S. Buck)作序。胡适引用孔子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微言大义,从吃喝中讲“道”。《中国食谱》在英语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书1945年首版,之后再版20余次,对英语世界的影响延绵不绝。

  还原美食内生含义

  今天,在英语世界能与《中国食谱》并肩的还有“The Food of Sichuan”(《川菜》)。这部书2019年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赢得英语世界的集体赞誉。荣获美国餐饮业2020年度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Foundation Cookbook Award),被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评为2019年度美食图书,被美国《康德纳斯旅行家》杂志评为2019年度最佳旅行图书,被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评为2019年度大众喜爱图书。英国人邓扶霞(Fuchsia Dunlop)在20世纪90年代初留学四川大学时邂逅川菜,并爱上了这种麻辣鲜香的美食,开始学习、研究、探寻川菜,还成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籍毕业生。如今她已成为知名美食作家,著书立说,把自己旅居20余年的四川印象,化为文字和图片,带回英语世界。

  《川菜》就是一部文化还原主义的实录。邓扶霞秉承语言与翻译的体用关系以及文化与翻译的空间场域关系,对比汉英民族在思维模式、饮食理念、食材来源、烹饪方式、餐桌礼仪上的殊异,再从翻译事实入手,剖析微观的译论、译法、译名,阐释语言和文化是“翻译之用和翻译之维”。比如“香”,西方语境中的香(fragrant),是气味芬芳,是食物在煎炸、烧烤中焦糖化(caramelization),被科学表达为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而香在中国是敬神祭祖、人神沟通的媒介,香气四溢的肉食则是祭供之物,体现着伦理社会的丰富含义和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又如“麻”,川菜的精髓,源自花椒——中国最古老的香料之一。花椒香浓上头,食之唇舌之间留有针扎的酥麻。花椒果实累累,在成为佐料入菜之前,用于皇室建筑,掺入泥土砌墙,名为椒房,寓意多子多福。这些无不体现出中西方饮食观念的殊异。西方语境中的饮食是理性、科学、营养均衡的膳食搭配,追求食物的自然本真,割裂饮食与精神享受,反映出强烈的实用主义精神。而中国人的饮食更强调对“美”的体验和追求,这种“美”来自于食物的“色、香、味、形”。因此,译名的处理要在文化还原主义的语境中阐释概念不对称性。针对因概念缺位而产生的语义真空,诸如“麻”“辛”“鲜”“脆”“腥”“膻味”“口感”“鱼香”等中国美食中特有的烹饪词语,译者不光需要秉承还原主义的翻译观,还要重笔交代美食的内生含义,将词语知识迁入译语语境,进行概念重构。

  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

  “Bao”(《包宝宝》)是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制作、迪士尼电影公司发行的动画短片,于2018年6月15日以贴片方式与《超人总动员2》一起在北美上映。讲述了一个由包子变成了“宝宝”,为受空巢之苦的中国母亲带来家庭欢乐,也让她明白孩子终将长大的故事。

  影片采用隐喻手法,通过电影媒介,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一段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对民族元素的国际化表现,对中国传统家庭关系的现代阐释,让中国饮食文化泛化为一种真挚情感。该片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地方知识的世界迁移

  中国地域广袤、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农耕环境提供了丰富的食材,滋养出中国人喜爱美食的生活传统。在重营养、讲摄入量的西方人眼中,“怪异”的边角料却是国人心中值得费工劳时烹制的美味,如夫妻肺片、火爆肥肠等。美国GQ杂志发布“2017年度美国最佳新餐馆”名单,荣登“年度开胃菜”榜首的是休斯敦双椒川菜馆的夫妻肺片。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和饮食理念造就了华人药食同源的饮食理念。

  “人类认知体验的差异性使翻译成为必要,人类认知体验的相似性使翻译成为可能。”对于相似的认知体验,宜多靠近译语,寻找跨语言的同构概念;对于差异的认知体验,则宜多靠近源语,进行知识的阐释、迁移和跨语境重构,以词化的重构概念填补语义真空。知识翻译观下的中国美食译介勾勒出中国美食发展的轨迹,展示出人间百味和中国人平实、闲适的烟火生活,向世界介绍了多滋多味的中国美食,呈现出一个与美食相类的复杂多元、包容开放、应时而变、和谐统一的中国。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民族文学译介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