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新闻传播情感研究,首先要回答一个有关本体论的问题,即什么是新闻传播的情感研究,它究竟研究什么?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的情感研究更显必要,情感或者情感因素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中的客观存在。当下新闻传播的情感研究旨在关注情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其本体论关涉情感的价值性而非情感的合理性,这种本体论符合现实语境和求是精神。在此本体论基础上,正视情感在新闻传播中的客观存在,同时要不断开辟新的视野和角度去研究新闻传播中的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
兼顾创新性与在地性
促进新闻传播的情感研究,需要围绕“自主”和“体系”两个关键词做文章。要想“自主”,一方面要关注时代背景的变化,注重研究的创新性;另一方面要关注中西研究的差异,注重知识的在地性。
与西方的“情感转向”不同,中国新闻传播的情感研究由来已久,因而更需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需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新闻业的规范都是客观的、理性的,有距离地记录和观察,记者一般要极力避免情感的投入和流露。然而,随着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情感在新闻的生产过程、文本加工以及受众参与中扮演的角色越发凸显。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乔根森(Jorgensen)是提出“情感转向”的学者之一。2020年,她编辑了主题为“数字新闻业与情感”的特刊。可以说西方新闻传播研究的“情感转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纠偏,并指出了长期以来的盲区。这种“情感转向”趋势背后有民粹主义政客的助推、社交媒体平台对情绪化内容的鼓励以及人类根深蒂固的情感特质。我国新闻传播学者对情感的探析,则更多秉持一种中性平衡的态度,问题并不在于情感是否应该介入,而在于如何正确地运用情感因素。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的情感研究,不能盲目概括为“情感转向”,而应该是一种延续基础上的传承和创新,延续情感研究的“建设性”学术立场,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创新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当前有三个重要的时代背景需要特别关注:新媒体的发展,研究对象正在发生改变;人文学科的滋养,情感研究成为热点议题;理论建设的需要,长期的业务探讨需要上升到知识体系层面。因此,我国新闻传播的情感研究需要围绕这些新的时代背景来“谋篇布局”。其一,与时俱进,加强对数字新闻业的情感研究;其二,开放思想,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三,高屋建瓴,增强对情感的理论研究,如建立学术专栏、专刊,或者组织主题学术交流等。
在研究的媒介属性上,国外新近的新闻情感研究着力探讨了数字新闻业中的情感问题,特别关注社交媒体中情感对新闻的影响;而国内的新闻情感研究对新媒体的关注日渐增多,但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在研究的情感主体上,国外的研究开始普遍关注职业群体的集体情感以及相关的情感劳动问题,考察情感对于新闻实践和记者本身的影响,如情绪化新闻的历史、情感对于记者工作的影响、记者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等;而国内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从业务的视角,讨论记者、主持人、摄影师等新闻从业者个人如何把握情感,对职业群体的集体情感研究较少,相关的实证和田野研究也尚未深入。在研究的内容类别上,国外对社交媒体新闻内容、网络新闻评论、视听新闻中的情感元素的内容分析较多;国内研究更加侧重于对文字类新闻内容的文本分析,在新闻的类型上做了更多的细分,包括新闻评论、灾难新闻、民生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突发事件新闻等。在研究的价值追求上,国外研究广泛借鉴心理学和计算机学的量化方法,探寻情感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更具工具理性;国内研究对于新闻传播中的情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从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以及伦理边界问题入手的思辨,更具价值理性。
将情感研究分为三个关键领域
开展有体系的研究,就需要系统地归纳和梳理当前分散的研究,使之成为相对独立但又紧密相关的整体。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幸福、仇恨、厌恶等。从定义上看,情感包含的范围和领域是极为广泛的,为了厘清当前新闻传播中情感研究的关键路径,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可以尝试从新闻传播过程入手,将情感研究分为三个关键领域,即新闻生产的情感研究、新闻文本的情感研究以及新闻消费的情感研究。
第一,关注新闻生产中的情感问题,重视主体的情感劳动,从而增强研究的人文关怀。一谈到新闻生产过程的情感,有些学者会提出“情感中立”和“去情感化”的说法,但是结合具体的新闻实践来看,绝对的情感中立和去情感化都是不切实际的。从新闻职业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冷眼旁观”其实不利于新闻从业者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的整体发展。那么在这个层面,我们应该更加具有人文关怀。近年来,一些关于新闻从业者自身情感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灾难报道和负面报道对新闻记者造成的新闻创伤,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对新闻生产活动的影响,网络新闻从业者和新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融媒体新闻从业者进行的情感劳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新闻播客和新闻主播的情感劳动问题。在新闻生产层面,研究的对象和问题都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一方面,需要对被忽略和新出现的情感主体给予更多的关注,重视不同新闻职业在情感劳动上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新闻民族志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只有走进新闻的“田野”,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解当下新闻从业者的劳动和角色。
第二,重视新闻文本中的情感问题,注重文本的情感特征,从而更好地指导新闻生产。目前,对于新闻文本的情感分析和情绪分析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这一领域的重大创新在于将不同于信息特征(主题、结构、修辞)的情感特征予以可视化和结构化,并尝试对新闻文本的情感进行定义、归纳、分类和比较。新闻文本的情感分析和情绪分析,伴随着心理学、计算科学等学科的滋养,将成为未来情感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的研究还是集中于情感特征的定义和分类上,进而发展情感分析的算法和工具,或者采用比较研究的视角,对不同类型(时政新闻、民生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不同文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的情感特征予以分析。与此同时,另一个趋势也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结合新闻用户的情感反馈来考察新闻文本中情感的溢出效应,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下的新闻生产和新闻实践。在这个层面,最容易发展出新闻情感研究的跨领域、跨学科合作,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等智能技术的计算科学,对于情感等概念有较完整理论体系的心理学,都可以成为新闻情感分析的最佳伙伴。
第三,聚焦新闻消费中的情感问题,重视用户的情感需求,真正体现新闻的群众路线。在这个层面,新闻用户作为另一类重要的主体,需要从两大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方面是作为参与者的情感投入或者情感劳动。在融媒体时代,研究者更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许多积极的用户已经参与到了诸多新闻生产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就这类主体进行单独的观察和分析,考察其情感投入的发生机制或者动机,描述其情感投入的行为和方式。这部分用户不仅包括以往的新闻线人,还有现在的自媒体人、策展新闻中的专家等。另一方面是作为新闻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情感满足,这一层面的研究由来已久,是群众路线在新闻研究的具体体现。在广播电视时代,受众调查便开始发展“以受众为中心”的研究。如今,研究者更加深入地考察新闻消费者特定的需求及其满足情况,这不仅是市场细分的结果,也是新闻受众研究越来越专门化的结果。
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一是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有所不同,对于情感体验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二是情感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在当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占据了多大的比重;三是长时间接触某一类新闻的消费者,是否真的会有情感或者情绪上的变化(倦怠、回避、焦虑、恐慌)等。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