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智慧
2022年09月23日 05: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3日第249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9月18日,由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第六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就如何发展好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开深入交流。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表示,作为理论形态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逻辑系统上步步递进、本质相关、结构严密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其所展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坚实基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则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支柱。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理念、策略、实现路径方面加以研究和审视。在理念方面,需要让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策略方面,要以推动区域合作命运共同体带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路径方面,要以促进多领域合作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认为,要破解当今世界根本矛盾和人类重大问题,与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从系统上正确处理系列复杂的矛盾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命题具有统一性。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锡喜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相比,具有时间延伸、空间拓展的特性,且外延更加扩大,内涵更加提升。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视野,提升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新内涵。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维复提出,开展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加强对政治命题的学理化论证。要善于提炼具有民族主体性的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表述,更好向世界展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和崭新形象。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实践。从哲学角度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守正创新。

  用中国话语回答时代命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为推动构建新型世界秩序、共创世界繁荣发展愿景所提供的中国方案,诠释了中国对“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设想和伟大构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爱军认为,新型世界秩序的核心内容包括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秩序,普遍安全、持久和平的安全秩序,相互承认、共建共享的政治秩序,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文明秩序。这四种秩序所蕴含的普惠性、可持续性、平等性、包容性,从根本上区别于市民社会逻辑,是对旧世界秩序霸权逻辑的决定性超越。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要面临着文化思维差异、西方话语预设与框定、话语权与话语体系薄弱等传播困境。我们要坚持对话性和协商性、共建观和共享观、合作观和共赢观、交流性和互鉴性、绿色观和低碳观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同时也展示出与西方文化的融通性,蕴含着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卜祥记表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生态智慧,以及人与自然界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实践历史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而推动理论创新所提出的标志性论断,是中国理论走向世界和未来的标识性符号,也是正在生成与发展着的重大命题。与会专家表示,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释世界、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