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展现中华文化风貌
2022年09月09日 06: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9日第2489期 作者:本报记者 钟义见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中秋佳节葆有诗意的浪漫,也承载着华夏儿女对家庭幸福、国泰民安的真挚祈愿,凸显了血脉亲情、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的美好愿望。

  中秋文化内涵丰富

  秦汉以来,中国人的月亮信仰不断丰富,先是将常羲奉为月亮之母,后又以后羿之妻嫦娥替代常羲,并演绎了嫦娥飞天奔月的凄美神话。至唐代,人们又为月亮信仰增添了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之传说,构成了月亮信仰的完整体系。南宋吴自牧则在其所撰《梦粱录》卷四中,以凝练笔触叙述了都城临安欢度中秋的繁盛场面。在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濮文起看来,将“中秋”作为中国人的一个重大节日,始于宋代。自宋代以来,中秋节之所以受到华夏儿女尊崇,主要因其承载了“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蕴含着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认为,中秋节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先秦日月崇拜下的秋夕感报。二是文人与民间的赏月及其衍生出的团圆期盼与狂欢。仅考察唐代100多首中秋赏月诗词,便足以说明,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赏月已然成为八月十五的重要习俗。

  古代中秋节感报天地日月,敬畏自然,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精神和情怀。田兆元认为,中秋节是面对自然的一种审美情怀的表达。赏月超越了对功利的追求,是对诗意生活的崇尚。

  时代价值寓意深刻

  传统节日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中秋文化有着拜月与赏月的自然伦理价值;分享月饼、欢庆团圆的人伦价值;品尝劳动果实,庆祝丰收的欢乐价值。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认为,古代拜月习俗在今天也可以进行有效转换,如果将虔诚的叩拜变为一种礼敬自然的伦理仪式,拜月也就具有新的时代价值。中秋赏月是自古至今社会普遍流行的节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时节,秋高气爽,月华如水,人们沐浴在洁净的月光中,获得身心的愉悦。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团圆庆贺是中秋节俗的主旨。明清以来,民间社会中秋节馈赠月饼习俗流行,人们在相互馈赠月饼等节物的过程中,融洽了亲友、邻里等家族关系与社会关系。当下,在传统中秋节俗中,馈赠月饼的节俗仍保存完整,月饼成为中秋节的象征,有的地方将中秋节称为“月饼节”。萧放表示,传统节日的价值在于它具有凝聚民族、国家、社会的文化力量,它不能用纯粹的商业利益来衡量。我们要将月饼放在中秋节俗文化环境中,让它充当精神载体,而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中秋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在诗人们的月光之上,在中国人的情感之处,在民族的包容与特色之中。对于今日而言,更重要的在于秋收的喜悦。因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认为,“秋收”并不特指农民的耕种,更是一种阶段性的总结。秋收更容易让我们度过寒冬,透过即将枯黄的树叶,看到来年春天的幸福播种与美好期待。

  创新传承丰富多彩

  建设传统节日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华儿女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中秋佳节无疑是非常好的契合点。萧放认为,一是确认中秋佳节的社会地位,将中秋节定为秋季长假和秋季大节,让人们有闲暇来品味秋天丰收的成果,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行、经济活动的开展,都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二是传承中秋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俗活动内容,增添适应时代发展的节俗新内涵。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维系优秀节日传统的赓续,有利于巩固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价值链,满足社会民众的文化需要。三是将中秋节作为调整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活动日,鼓励人们团聚庆贺,以此缓解春节人口集中流动的社会压力。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亲人的团聚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家庭意识,家庭意识往往与义务、责任感有着密切联系。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的中秋节既是重要的文化习俗,也可以为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概念和思路。我们可以更广义地理解中秋节,中秋可以是一个季节,也可以是整个八月的时光。对此,田兆元认为,中秋节可以集成更为丰富的内涵,在这一个月里,一方面可以进行观潮、赏桂等活动,让中秋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农民丰收节”正逢农历八月,广大农民不仅可以成为中秋节的主体,也可以是中秋节的服务者、农产品的提供者,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刺激消费,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和”与“圆”的精神促使和谐的中秋文化生生不息,其丰富内涵决定着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建设精神资源。积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节日新传统,以实现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的有序协调,就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融汇大潮中,不断凝聚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团圆、幸福、美满和共享而奋斗的意志与力量。向往繁荣,感恩丰收,是中秋文化恒久的光彩。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