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09月09日 06: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9日第2489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在我国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师教育蓝皮书:中国教师教育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暨“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于9月3日在南京举行。与会学者认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我国教师教育取得显著成就。

  实现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

  我国教师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既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也体现在质量上。蓝皮书显示,我国教师队伍规模居世界第一,教师教育管理制度化、教师教育一体化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多元化教师教育模式,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对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目前我国共有725所院校有师范专业、参与教师培养,其中师范院校215所、非师范院校510所,在校师范生近320万人,这一数字近年来仍在持续增长。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已经启动,中央安排50亿元资金支持师范院校建设。他认为,开放协同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思路举措已经明确,通过建设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一流师范大学群、一流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并持续推动教师教育整体高水平发展。

  蓝皮书副主编、南京晓庄学院特聘教授孙友然表示,通过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和基层政府“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相结合,我国形成了制度化、一体化、多元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任重道远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蓝皮书提出,我国教师教育仍然面临提高生源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效能、改革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加强师范院校发展、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应对数字技术等诸多任务。孙友然分析认为,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综合发展、平衡发展指数明显提升,但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相比,我国教师教育振兴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就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谈到,我国1500多万名基础教育教师支撑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基本能够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但有些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还比较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湛提出,要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注重教育均衡和公平,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认为,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比例比较低,教师教育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一流大学应更多地参与到教师教育中,通过高质量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师教育综合发展。

  高水平专业化是发展重点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质量提升,这有赖于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谈到,在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视角下,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长期支撑着我国教育的稳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渐转变成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师教育体系,但这一体系目前还不完备,专业化是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龙宝新看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师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专业性是教师品性、教师素质、教师教育的核心和底层问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彭钢认为,在学科专业化不断增强的时代,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协同能力显得日益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专业协同能力,就容易造成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之间出现相互矛盾、抵消的现象。

  创新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院长张济洲提出,教育家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未被发现的领域。要创造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重视基层实践,鼓励和尊重一线教师的特色校本课程创新,破解教师教育面临的模式化、内卷化难题,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入源头活水。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曹劲松认为,教师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深化应用对策研究,推动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发展比较研究,在与世界教育的开放交流中发展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注重个案研究,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发掘教师教育个案的普遍价值。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