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历史政治学的方法论自觉
2021年06月28日 07: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28日第2195期 作者:记者刘倩

  本报武汉6月23日电 (记者刘倩)6月19日,第二届历史政治学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围绕“家—国关系与国家理论”的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机构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近年来我国历史政治学发展良好,尤其是历史政治学的理论自信与方法论自觉日益突显。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认为,从理论逻辑而言,一切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从现实逻辑而言,当代中国的思想呈现出回归历史的潮流,比如在经济学领域已经出现扎根历史、回归历史的趋势。此次会议对于推动政治学的历史自觉,进而推动原创自觉、学派自觉意义重大。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徐勇表示,历史政治学的兴起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文化自信也需要通过历史政治学加以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杨光斌在回顾中国百年政治学科史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当从政治学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政治学知识的提供者。构建具有“中国性”的政治学,需要从历史出发的方法论,要看到中国历史的政治属性、连续性以及“历史的空间化”。中国的历史政治学研究者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通过“政治性”议程研究,重构政治学原理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研究世界秩序,建设中国性的世界政治理论,进而影响世界秩序。

  作为历史政治学与田野政治学结合的范例,以往的“家户制”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独特的发展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勇认为,家户制不仅是历史中国的根基,而且在现代国家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个体化趋势日益猛烈的当下,经过改造的家户制,可以在经济社会发展、重建社会联结、责任伦理构建以及增强国家认同等不同面向,为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

  对于以家户制概念分析当下中国国家建构的适切性问题,与会学者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武汉大学教授刘伟表示,在“家—国”的分析框架下,要看到“家”与“国”作为实体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实际上对以“家户制”作为分析概念的操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思“家—国”关系,目的在于深化对“中国”的理解,进而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国家理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姚中秋提出了“以中国定义‘国家’”的命题。他比较了中西文明中不同的“家—国”关系,认为中国在立国的同时保留了家、族,从而形成了“家—国兼容一体”的结构。这种结构虽然经历各种冲击,但保持了连续性,因此国得以持续“家化”。这种结构性特征使得中国作为“国家”具有“有情的共同体”性质,中国政治成为人心政治,政府亦成为全员的、全方位的责任政府。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