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一届会议第一分论坛”在浙江金华举行。论坛以“‘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发展融资合作”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推动中非发展融资合作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非合作蓬勃发展
中非智库论坛成立于2011年,至今已在中国和非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交流机制化平台。中非智库论坛不仅有效促进了中非双方知识思想的交流,广泛推动了中非学界共同落实中非全面战略合作,还极大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独立知识产品与思想智慧。浙江师范大学校长郑孟状认为,推进我国非洲研究,促进中非合作交流,建设中国特色非洲区域国别学科,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与非洲间的关系也蓬勃发展。尼日利亚发展银行首席运营官博纳旺蒂尔·奥哈伊莫感慨道,今天我们在非洲看到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可能永远也不会建成。尼日利亚拉各斯工商会会长奇尼耶·阿尔莫纳谈到,尼日利亚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是尼日利亚很多发展项目的主要出资方。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尼日利亚制造商的战略进口中心,双边贸易不断增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加深。马里前总理穆萨·马拉谈到,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非之间的合作应该更进一步,特别是要加强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协助非洲实现工业化。
浙江金华与非洲有着紧密的经贸关系。金华市委书记凌志峰表示,非洲作为金华对外贸易的重要市场、人文交流的重要阵地,双方在经贸、文化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在经贸合作领域,应充分发挥自贸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作用;在文化交流领域,可以开展中非未来领袖对话、智库学者交流、对非职业教育培训等。
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截至目前,在53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中,有52国以及非盟委员会已经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几内亚比绍共和国驻华大使安东尼奥·塞里福·恩巴洛谈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极大促进了中非合作,加速了双方从文化交流到科技创新、数字技术和绿色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进程。
当前,中非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非洲发展带来更多的中国机遇。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副总经理佟庆谈到,“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实践,不仅有利于共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也为非洲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深化中非投融资合作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举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非双方将不断开拓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以及远程医疗、数字经济等新的合作领域。
2021年1月1日,非洲自贸区正式启动,非洲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融合正在加速推进,这也为中非合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籍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格特·格罗布勒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非洲和中国未来合作充满机遇,但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双方要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追求开放、绿色、清洁的合作,有效对接“一带一路”合作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共同实现高水平发展。
以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
过去十年中,非洲的贫困水平总体有所下降,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贫困人口增多,非洲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的不平等也在扩大。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部执行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伊费姆·恩卡姆·乌比谈到,非洲发展不足有很多自身的原因。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在非洲对外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期望中非能通过好的政策联动,推动非洲工业高质量发展。
疫情对非洲国家政局的深层次影响,已经呈现于社会和安全领域,非洲地区的政治动荡明显增多。中国非洲研究院南非研究中心主任姚桂梅谈到,非洲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总体上呈现出低增长、高负债、欠发展的常态。她建议,要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政策对接和协调,夯实中非经贸合作的政治基础;在基础设施、绿色农业、粮食安全、医药卫生健康等领域,加大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力度;深化金融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合作方式,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重要的融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谈到,从长远来看,非洲经济工业化水平低,各国政府和民众都有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而资源丰富,人口年轻化,经济前景较好,也是非洲发展的重要优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坦桑尼亚常驻代表克里斯汀·姆西西则认为,中非合作对填补非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巨大资金缺口至关重要。未来,可以建立以人为本的投资机制,解锁一些创新性、替代性的融资渠道。
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中非发展基金研究发展部总经理郝睿谈到,目前,非洲成为各国争相合作的重要地区,西方一些势力惯于抹黑、干扰甚至诋毁中非正常合作。中国国内金融机构出于防控风险的压力而制定的政策,也可能影响到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业务领域。但应当看到,中非经济总体互补的机遇没变,双方合作的互补性远远大于市场的竞争性。非洲越来越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缺少的巨大增量空间,中国也成为非洲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结构转型、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
深化合作与交流
中非智库论坛11年来吸引了1000多名非洲学者参与,借助这个开放、平等、共享的思想对话平台,中非学者日渐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并开始“生成”自身的话语形态与理论面相,有了自己的基础、特色话语概念。尼日利亚阿贾伊基金会执行总裁叶通德·阿伊娜认为,今天,非洲正在中国和其他国际伙伴的支持下,解决面临的种种挑战。中非智库论坛以促进中非学者和智库的对话为己任,已经成为思想交流、直接对话、构建中非发展和合作叙事体系的重要平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表示,中非智库论坛有效促进了中非学术界、智库界的交流沟通,为中非合作提供了知识储备。中非合作是一件惠及约27亿人口的大事,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非洲学者参与到中非合作的事业中来。
中非有着巨大的合作共赢潜力。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苟皓东谈到,中非合作硕果累累,互利合作发展的速度快、质量高、领域广,未来尤其应加强双方在影视领域方面的合作。中非影视合作,无论在社会效应方面,还是在经济效应方面,都是尚未被发掘甚至未被发现的一个富矿,可以大有作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谈到,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非洲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虽然只占全世界的4%,但相比于其他地区,非洲是全世界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目前,中非气候变化合作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政策支持,同时合作方式也逐步多样化。深化中非气候变化合作,需要推动非洲建设低碳示范区和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加强中非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升非洲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持适应非洲气候的智能型农业建设。
当前,数字科创产业正在非洲迅速崛起。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教授林云认为,当前疫情叠加复杂的国际变局,致使很多产业遭受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但与信息化技术和数字技术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国企带动民企走向非洲,科技创业成为这一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政府推动、金融带动、企业联动的企业集群投资机制初步形成。面对这种新趋势,林云建议,应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加大数字基建投入,改善企业营商环境,提高科创融资效率;激发企业创新,推广产业共性技术,增强市场供求匹配;企业积极对接当地市场需求,开发实用的数字技术,吸引全球创业投资,从而实现企业的合作共赢。
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深化中非合作,还需建立完备的风险识别机制。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肖皓谈到,首先,要加强对产业链合作的风险识别;其次,要对风险进行分类;再次,应对风险时,要回归到确定性思维,在确定性中找到共赢的合作点。
会议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金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