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化传承 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3年06月14日 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14日总第2671期 作者:彭雷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的文化使命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系统阐述,既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规律总结,又是在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文化领域的新拓展、新突破。

  一、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重新理解、认识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标识。从历史长河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文明。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护卫下,西方近代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速度和广度冲击着延续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面临由“何必师事夷人”(倭仁语)到“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钱玄同语)的极速转变,从“文化自大”转变为“文化自卑”。为救亡图存,近代仁人志士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历次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华文明也进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时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完成现代重塑的蜕变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文化当代传承的体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根脉,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华文化作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愈发彰显。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规制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概括为: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构成中华文明的先进性特征,同时也规制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现实基础。

  现代化是随着工业革命开始的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结构性转型,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最先完成现代化的国家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基于欧美现代化经验形成了西方现代化范式,在西方话语叙述下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被视作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仿效。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创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特色,是我们党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出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练探索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是我们国家、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底蕴,是我们从过去走向现在、迈向未来的智慧源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让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携手共进,在大一统的空间格局下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和平发展为底色,以和合共生为特色,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为亮色。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规制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精神特质在现代化探索中的中国显现,体现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是对基于资本逻辑、殖民特性、零和博弈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论断,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充分的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互相成就的内在机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程清楚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克敌制胜的法宝。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国情、时代语境下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我们才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新,在世界文明图景中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只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处理好中华文化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赓续历史文脉,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重塑,书写体现时代特质的中华文明华章,讲好中国的现代故事,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