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2020年11月05日 08: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5日第2041期 作者:李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般认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包含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在内的,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表征的教学活动。新时代,我们要持续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就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优化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推进线下线上实践多元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一、二课堂的整体性设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强化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的重要方式。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迫切需要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整体性设计。1.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成立专门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及职责,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体谋划、一体落实、一体考核。2.科学设计实践方案。梳理思政课不同课程的知识点,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专题,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壁垒,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主题互相衔接、课上课下形式交叉互补、校内校外资源充分整合、师生参与教学相长的实践教学新发展。3.凝聚专兼职队伍合力。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要重视专兼职教师的培养,推动专兼职教师定期集体教研的协同机制建设,推进教师在实践理念达成共识的同时,提升指导实践能力。

  二、强化系统思维,优化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充分肯定了第二课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高校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系统思维,不断优化课外实践活动体系。1.挖掘实践活动内涵。思想性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旨。要深入挖掘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思想引领价值,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性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之中,提高青年学生的参与度。2.构建课外实践活动体系。借鉴第一课堂的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参考共青团中央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对于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分类方法,构建涵盖学校—院系—班团组织,包括思想成长、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志愿公益、文艺体育、技能特长等内容的活动体系,提升活动品牌性和系统性。3.提升社会实践品质。社会实践内容、指导教师和基地建设,是提升实践品质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实践内容方面,既要落实好上级团组织的社会实践主题,又要对接好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专题、主题,实现社会实践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衔接。在指导教师方面,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团队双指导教师制度,按照专职教师阐释理论解释现实、兼职教师管理团队做好服务的分工协作的原则选配好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要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代新风典型以及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服务地等结合起来,形成高—中—低搭配的基地建设格局。

  三、丰富实践载体,推进线上虚拟实践多元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发展,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线上虚拟实践成为可能。1.用活用好思想引领类资源。要大力推广“学习强国”“青年之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高水平资源,提升广大师生学习实践水平。2.引领好开放性网络平台。通过开设官方账号、做强自有特色项目等具体举措,加强对青年学生热衷的开放性网络平台的正能量引领。3.建设好高校自有线上虚拟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对学校自有网站资源的建设,拓展功能、丰富内容、增加交互,提升学校资源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加强网络虚拟资源建设。比如,建设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课程专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现、革命故事重现、虚拟事件展现的虚拟教育场景,提升青年学生沉浸式实践效果。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同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沿着“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径实现“知行合一”,高校思政课才能实现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体目标。

  (本文系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化三式四体系’实践教学研究”(18JDSZK035)、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递进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JGZ1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