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思政实践模块化育人模式
2020年11月05日 08: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5日第2041期 作者:邱杰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价值认同,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桂林理工大学在多年探索基础上,构建了“课程+基地+媒体”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对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统筹协调,建设课程内外一体化思政实践的课程模块。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提升学生政治素质为主线,聚焦综合素质提升,按照理论学习逐级递进的目标,统筹协调课程内外的实践资源,建设课程内外一体化思政实践课程模块。

  1.按逐级递进思路设计好思政课程实践。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精神,在本科生每学期都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同时,按照先上“基础”课和“纲要”课,再上“原理”课和“概论”课的理论教学顺序,统一学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设计理论要求渐次提升的思政实践课程模块。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领悟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增强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自觉。

  2.按同向同行思路谋划好课程思政实践。要充分挖掘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特点和不同课程的实践要求,寓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使命担当等内容于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生产实践等各类课程实践中。消除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壁垒,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使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成为实践课程主线,推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内外一体化实践课程模块建设,真正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3.按创建品牌思路推进校园活动实践。校园活动作为课外实践活动,因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得大学生喜爱。要按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大力支持鼓励体现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各级各类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在校园活动的谋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中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一批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校园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增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挖掘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思政实践基地模块。高校的大思政格局就是整合学校、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大思政格局视野下的思政实践基地模块,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各类实践基地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提素质”,实现价值观塑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大思政格局的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类型。校内思政实践基地主要是校内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有助于深化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提高学生政治辨别力的场所,一般包括实验室、展览馆、实践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以及相关学生社团活动基地等场所。校外思政实践基地则是校园外能够体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和精神的场所,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基地、纪念园、博物馆等。思政实践基地在选择和建设中要坚持体现思想性和政治性相融通、价值观培育和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以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内容和主题,推进校内外基地有机衔接,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领悟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魅力的有效载体。渐次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提升、文化传承和价值塑造,通过实践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融合发展,探索推进互联网思政实践媒体模块。目前,互联网这个社会信息平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校在新形势下既要持续巩固线下思政实践体系,又要紧跟时代步伐,高度重视互联网对大学生成长的巨大影响,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探索推进互联网思政实践媒体模块,使其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思政实践媒体模块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依托思政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网络平台,抢占网络阵地,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最优化。要统筹谋划好思政实践一体化设计,整体谋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使网络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网络实践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要探索创新网络思政实践的媒体模式,建设好思政教育网站,灵活运用好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积极推广好网络教学资源,使互联网成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和渠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本文系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化三式四体系’实践教学研究”(18JDSZK035)、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递进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JGZ1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