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以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样式,揭开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序幕。鲁迅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难以替代的“原点”意义,其思想与精神更是成为域外认识现代中国的一面镜子。
域外对鲁迅及中国形象的接受往往糅合了他国的现实政治、社会思潮以及文化交流的需要。然而,当鲁迅的创作通过译研活动成为文化产品并走向域外后,又对域外接受者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及想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域外鲁迅传播与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是一项重大而浩繁的文化工程。它不仅聚焦于一时一地特殊的接受情状,更是从宏观的全球性视野出发,是一次颇具规模、系统性的文献搜集与整理研究。唯其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鲁迅世界影响力的总体性把握。在此基础上,基于形象学意义上的鲁迅,在东西方文化圈中如何被重构与解读,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以说,这一课题既包含着对域外鲁迅文献的定量分析与研究,又不乏对鲁迅精神世界意义的定性式分析及价值重估。所以,该研究的意义及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凸显鲁迅研究本体的角度看域外鲁迅传播与文献的研究价值。在域外鲁迅传播与接受的漫长过程中,无论是人文主义传统视野下的欧洲鲁迅研究,还是赋予现代性思考与生命哲学思辨的东亚鲁迅研究,抑或是运用跨文化研究方法的美国鲁迅研究,不断涌现的各类成果总在强化和塑造着鲁迅的本体形象。与此同时,新的思考方式也进一步强化了鲁迅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运用一种横向的全球化视野对鲁迅进行观照,是全球语境下鲁迅传播与域外文化双向交流的重要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双向交流的组成要素。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延续以往相关学术成果对比较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过分偏倚,而是要真正回归于对鲁迅自身的现代性文学价值的进一步认识、塑造及丰富。作为个体的鲁迅,以其世界文学意识促使现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同步,并建构起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广阔空间。因此,在鲁迅逐步进入域外语境的过程中,鲁迅个体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将被进一步挖掘,从而使当地的鲁迅本体性研究能够借此得到进一步拓展及深化。
其次,从文献史料的整理角度看域外鲁迅传播与文献的研究价值。文献史料研究是夯实现代学术基础、推动学术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从1909年5月1日《日本及日本人》杂志对于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进行报道至今,域外鲁迅传播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这些文献以其内容的繁复性、历史的阶段性及地缘的鲜明性等特征,较为忠实地反映了百余年来鲁迅作品在域外传播的历史情状。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往往止步于对某一国家或某一时段鲁迅研究状况的大致介绍,未能对鲁迅在全球范围传播与影响的历史作整体性观照,导致在文献史料和实物样本等资料方面,不仅缺乏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与分类,还缺乏深入的学理性探究与阐述。为此,作为域外鲁迅研究的基础建设性工程,本课题把呈现域外鲁迅研究文献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放在首位,对域外文献史料进行集成整理、去伪存真,并做出科学的分类与编纂。同时,要携带问题意识去观照丰富的文献资料,对域外鲁迅传播的历史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估,以期全面阐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再次,从中国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域外鲁迅传播与文献的研究价值。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鲁迅恰好能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20世纪以来西方汉学学术话语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进一步而言,以鲁迅遗产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资源能否被成功纳入海外汉学的学科建构之中,并获得与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相对等的地位?这些问题都亟待回答。因而,对域外鲁迅的传播与接受进行专题研究,表征着我们将把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式启蒙与革命的现代遗产,进一步纳入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中。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推介传统汉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持续地注入其中,形成一套极具活力、充分体现现代性的中国文学学术体系。
总之,中国的文学研究需要吸收海外的汉学经验以走向世界。与此同时,世界也需要借鉴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以继续从事未竟的全球性文化启蒙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域外汉学界围绕鲁迅独特现代性贡献展开的讨论进行研究,能够进一步为当代中国与世界对话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进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持久的学术影响力。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点课题“全球化视野中的鲁迅与世界研究”(SZD19-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