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年05月25日 08: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5日第2657期 作者:董天美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大事,按照本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学深悟透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贯穿主题教育的主轴主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一重要表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还是科学社会主义扎根中华文明丰富发展的重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是党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使命担当,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履行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其历史意义。”历史和实践都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彰显出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是对现代性的进一步反思升华,深化了对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越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世界发展潮流高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对未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深远意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理解。

  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文明新形态的产生是社会形态和文明演进的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主要是欧美国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实际上,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基础上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固有矛盾无法克服。纵观当今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中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文明形态也折射出不同的文明逻辑。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目标,但每个国家都应结合自身实际作出路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本质属性、具体特征和根本优势,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其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丰富发展,用实践证明着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规律性、多样性。

  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

  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内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管根本的。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中国自主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邓小平曾指出,“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对人类历史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的贡献,其本质特征在于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通过人的自身发展来实现整个国家的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避免资本逻辑导致人的异化,避免财富鸿沟、人力鸿沟,避免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人类文明的最高原则上与资本主义相区别。

  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随着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力量对比,改写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版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型国家兴起的宏大社会事业,本身具有文明创造和文明形态的含义。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现实样本,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现代化道路的差异同时也是文明形态的差异,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也是使中华文明成功实现现代转化的过程,不断在现代化实践中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

  不同的文明发生于不同的土壤,由于生长的自然、社会环境不同,它们“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本应具有超越国界、种族、文化的穿透力量,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立性”和“对抗性”却始终如影随形。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以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关系和走向为指向,打破“文明冲突论”带来的文明区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把现代性和传统性很好结合起来,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和文明发展的规律,及文明在世界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是有力地反驳了“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等观点,为化解“文明冲突”展现了中国智慧,科学阐明了文明差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天下情怀,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23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首提“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文明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关于“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现代阐释,这一主张在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引领人类文明全面转型,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提供了和谐相处之道。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