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精神意蕴
2023年04月27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27日总第2640期 作者:王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一系列重大论述蕴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精神意蕴。

  人民至上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要一点即坚持人民至上。这一科学思想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深刻阐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旨归和根本遵循。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脱离人民的理论缺乏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回顾历史,人民性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章程》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毛泽东不断告诫全党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把为民造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将群众视作党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起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西方社会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深化,社会整体以资本增殖为轴心,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物化与人的异化成为西方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却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整个社会出现失衡、分裂、对抗、冲突、极化等现象。西方现代化支配下的国际秩序呈现为从掠夺到霸权、从殖民到后殖民等趋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从西方资本逻辑的迷思与独断中突围,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历史主动精神

  马克思认为人与历史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外在的关系,而是内在的、互动的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现实的人的观念与意识也是重要的参与因素。在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展开过程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将由自在、自发飞跃到自为、自觉,在革命运动过程中生成与之相适应的历史精神与历史意识,这既是阶级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又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只有具有伟大精神的政党才能领导人民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将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作为己任。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促进了阶级意识的觉醒,凝聚了人民的共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牢牢把握住时代脉搏,带领中国改变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主体性,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党领导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由世界舞台的边缘日益走向中心,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仅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文化版图中的重要性,还意味着在未来的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建构中,尤其是在世界历史的参与、塑造与引领中,中国将发挥更为积极的历史主动作用,体现大国担当,引领世界历史的未来进程。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历史主动精神,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塑造历史的未来,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明形态创新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一段对内剥削、对外殖民的残暴历史。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导致了内部的两极分化以及严峻的阶级冲突,又日益加深了国际分裂、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现代以来,借助于操控国际秩序、垄断世界经济所积累的资本优势,西方逐渐形成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资本化”“西方化=文明化”的霸权话语。比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形势的转变,迎来了所谓的“历史终结”,即所谓的资本主义体系下“自由民主”将成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历史将终结于资本市场。塞缪尔·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他认为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保证。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西方现代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冲破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观念误区,书写了现代化转型的崭新历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给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答案,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垄断,破解了“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伟大新图景,代表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