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材料深化诸子学研究
2023年05月29日 1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9日第2659期 作者:吕庙军

  4月21—23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和荀子思想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诸子学论坛暨“先秦赵国诸子思想研究”学术会议在河北省邯郸市召开。来自国内文史哲领域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先秦诸子学相关问题展开研讨。

  第一,先秦赵国诸子新考察。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路德斌通过梳理、比较孟子和荀子人性之争的由来,认为这并非“人性善恶”之争,而是由“人之所以为人者”之命名而引发的名实、概念之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林宏星从中外学者围绕荀子“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的理解以及对“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的分析,探讨了如何为一个性恶之人寻求为善的道德动机这一理论难题。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强中华认为,孟子人性论实际上是善恶混说。

  邯郸作为荀子故里,荀子思想理论备受关注。浙江科技学院教授张涅以《论语》《孟子》《荀子》的“君子”所指为例,考察了先秦诸子的经验认识由类别性发展到了一般性,认为这是荀子重要的思想贡献。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世年认为,《荀子》对故类文献的征引,不仅保存了早期的文献形式,丰富了文章的语言表现艺术,而且为推动故类文献的经典化与权威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许富宏从荀子有关重教、群分、义兵诸多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与发展着手,探讨了荀子思想对《吕氏春秋》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桂民认为,荀子提出的德性伦理下的君相观是对孔子的舜“恭己正南面”思想之继承,也是古代典范政治和战国时期的君相政治格局影响下的产物。金陵科技学院教授陈光连考察了荀子建构的以君主为政治主体的“群—分”政治伦理的依据、理论特色及其政治体系架构意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李洋主要从法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视角,讨论了荀子的法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法思想的贡献。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许骁运用语义分析方法对“虚壹而静”的定义进行辨析,对“虚”“壹”“静”重新考察,试图排除以往解读中的两可之处。

  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范文华利用北大汉简《赵正书》、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秦二世元年诏书》,讨论了秦始皇传位问题以及荀子对弟子李斯之祸的预言。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刘振英认为荀子儒学在战国时期遭遇了挫败,表现为秦国“纳商”而“拒荀”,认为荀学核心是礼学,但其精华却非礼学,而是化性起伪范畴的提出。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王红超阐发了英国汉学家庄延龄对《荀子》的译介研究成就。

  慎到、公关龙也受到学者关注。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威威围绕慎到的“势”,讨论并澄清了“势”的内涵、慎到之“势”与韩非之“势”的区别和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平对公孙龙“犬可以为羊”命题有关说法进行梳理,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认为该命题并非逻辑上的诡辩论,而是某种异物同名现象,这只是先秦复杂的名物关系的一种真实反映。

  第二,儒道法文本思想新阐释。儒、道、法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派。以经典诠释视角发掘其思想内涵,是论坛的鲜明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锐探讨了《老子》章节内部的逻辑关系及其关联性。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宁镇疆讨论了《老子》37章“镇”字在较早文献中并非强制性的含义,并探讨了《老子》中“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黄燕强通过诠释《庄子》“心斋”,并通观古今学者的注解,阐发“心斋”在消解主体性的同时,又隐含挺立主体之意,在辩证的吊诡中提示了庄子哲学与儒家之间的某种联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向净卿认为《中庸》“半涂而废”指的是力气使用废竭,是客观上的中止、停下,而不是主观上的停止,是对仁道不断企及的过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黄甜甜博士梳理了西周至战国时代“诗”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真实含义。重庆大学张帆博士对《尉缭子·治谈》《守权》《兵权》四处难字、讹字作了新的校释。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华论述了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和不朽观,认为中国古人试图通过“三立”、行孝、碑铭、行乐等以达到不朽,但最根本的还是声名不朽与精神永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健胜从“无友不如己者”观念的起源出发,探讨了知识型依附关系的源起、特点及其深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宋洪兵考察了法家政治形上学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由《管子》应然的政治形上学向《韩非子》实然的政治形上学的发展,认为其实质由关注政治伦理的视角转向关注人类政治实然形态的视角。郑州大学刘亚男博士分析考察了儒、道、法和出土文献中的子产形象,揭示了子产形象被战国诸子建构的过程,其丰富形象逐渐被消解,以致秦汉以后成为一个单薄的贤臣形象。

  第三,清华简与诸子思想新发掘。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程薇博士对清华简《五纪》思想内容及其文义、五纪图式十二神位进行了新的梳理、探讨,认为仁为四正辅,礼、爱、义、中为四正,以“中”为度,以“和”为行中的结果,体现了执中含和的理政思想。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民镇讨论了清华简《五纪》与马王堆帛书《黄帝书》在措辞、文本以及黄帝传说方面的叙述,认为《五纪》与儒家、黄老、阴阳家、数术均有交集,当是战国中晚期齐地学术交融的产物。清华大学贾连翔博士探讨了清华简《五纪》中的宇宙论与楚帛书、清华简《筮法》卦位图等先秦图式的方向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杨家刚博士认为清华简《五纪》的思想时代早于邹衍五行家与阴阳家,具有早期五行家特征,杂糅儒家、战国黄老学、早期五行家及阴阳家、墨家等学派思想特征而模拟“书”体造作经典之帝师类文献作品。

  邯郸学院荀子思想研究所教授吕庙军认为,清华简中出现的诸子思想交融现象可能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前而非战国晚期,清华简部分文献可能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渊源,而未必是儒学影响的产物。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刘光胜以郭店简、清华简引用《论语》诸篇,认为《论语》成书不晚于战国中期,指出利用出土文献考察古书成书问题,既要观其同又要察其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成群从清华简《治邦之道》对人口、分工、工商业的重视以及“用”“利”等经济思想的分析,认为《治邦之道》中的相关观念更为接近墨家的主张,而与其他学派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清华大学程浩博士对清华简《赵简子》文本三处难点字词进行了补释或新解,增进了对简文的准确理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申超博士将清华简《子犯子余》与荀子思想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在君主的责任地位、臣子的政治角色方面有较多一致性,在天命的认识上呈现出一定差异。中山大学袁青博士认为清华简《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九主》均为伊尹佚篇,为黄老学著作。贵州大学刘子珍博士认为“君逸臣劳”与清华简《管仲》所见“君劳”观表面上有所差异,实际上仍有相同之处,均强调君主在邦家政治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华简所见先秦诸子思想交融问题研究”(20BZS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邯郸学院文史学院教授、荀子思想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