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于是,一些学者从各自学科出发,试图对这种现象做出学术回应,从而出现了各种全球化问题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历史学家也尝试通过对以往世界历史变迁的考察来理解全球化,强调世界各地相互联系的全球史便由此诞生了。最初的全球史书写兴起于美国。首先是威廉·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倡导书写一种从全球或者文明互动的视角进行叙事的西方历史和世界历史,出版了《西方的兴起》(1963)、《全球通史》(1966)等影响广泛的著作。后来,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布鲁斯·马兹利什、杰里·本特利等人把这种全球通史编纂理念发展成历史研究的新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史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以刘新成教授为首于2004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全球史研究中心,中国的全球史研究也伴随着“全球史观”的讨论而得到发展。
如何理解全球史?如何研究全球史?全球史的兴起和初步发展需要历史学家回答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于是,在美国出现了帕特里克·曼宁的《世界史导航》(2003)、柯娇燕的《什么是全球史》(2008)等介绍全球史的入门著作。然而,此时的“全球史”仍然是一个“应然”概念,相关论述主要着眼于“全球史应该是什么”,因此对全球史初学者而言帮助有限。随后,西方又出现了几本探讨全球史理论和方法的入门书。例如,入江昭的《全球史与跨国史》(2013)、塞巴斯蒂安·康拉德的《全球史导论》(2013)和《全球史是什么》(2016)。这些著作以当时西方已有全球史研究成果为基础作了探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全球史”概念的基本定位,对于全球史在西方的学科化及大众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上述著作并没有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内容缺乏系统化设计,也没有全面地梳理全球史研究的各种实践,而且这些论著带有较明显的西方视角,加上中西语言表述习惯的差异,使得它们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全球史教学。
因此,在中国发展全球史研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球史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还需要中国学者自身的努力。值得欣慰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刘文明主著的《全球史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不仅注意克服上述西方著述的不足,而且在我国学术界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全球史理论和方法,对于推动国内全球史研究和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余年来,全球史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和研究所开始了全球史学科建设。中国的全球史研究从整体、关联、互动视角,考察跨国家、跨文化或跨地区的历史现象,力图突破民族国家史学的局限,打破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学科界限,从而弥补外国国别史和中国史研究中的不足。在此背景下,为国内历史学专业和全球史爱好者提供一本全面系统介绍全球史并符合国情的入门著作,便成为中国全球史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刘文明在其十余年从事“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与国内部分全球史学者合作推出《全球史概论》,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回应了这种需求,为国内全球史研究和教学及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全球史知识的基本框架。概括而言,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系统性。全球史兴起以来,由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学者的广泛参与,导致了不同学术背景下对全球史的不同理解,甚至对于“什么是全球史”也出现了争鸣。《全球史概论》并没有纠缠于概念讨论,而是通过对已有全球史研究的多元实践进行全面考察和梳理,根据不同的关注主题和研究路径,将全球史研究分为若干流派来介绍。例如,书中介绍了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互动、注重交互比较的加州学派、强调当代全球化现象的新全球史和跨国史、关注作为网络化互动区域的帝国和海洋、从物种交流来理解生态环境变迁、以宇宙自然史为背景的大历史等不同的全球史理论流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球史研究的谱系。
其次是前沿性。全球史在最近30年得到快速发展,各种探索实践和研究方法经历了从出现到成型的变化,这使得早年西方的全球史理论入门著作显得滞后甚至“过时”。例如,对新海洋史和全球微观史的理论阐述,一些著作几乎未予以介绍。因此,《全球史概论》与同类西方著作相比,反映了最新的全球史研究动态。该书对跨国史、新帝国史、新海洋史、全球微观史等新领域与新趋势,都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做了理论概述。
再次是实用性。全球史学者从早期编纂全球通史的理念出发,反思历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逐渐形成了以整体观、联系观、互动观来考察历史的“全球视角”和基本理论。但是,这些观念在运用于历史研究之时,因研究主题、时段、区域、情境等方面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例如跨文化互动、比较、网络等。《全球史概论》对这些理论和方法的阐述,不是做纯粹的理论探讨和抽象概括,而是将它们寓于具体研究案例之中,通过对已有全球史研究成果的分析加以阐明,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使全球史研究中如文化交流史、移民史、环境史、帝国史、海洋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都能分别从中受到启迪。
最后是从中国视角出发来阐述。全球史源于西方的史学思潮和史学实践,经译介传入中国。因此,早期有关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基本上出自西方学者,这些著述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视角。随着全球史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学者作了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史理论。《全球史概论》便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全球史在中国作为世界史一级学科之下的新兴分支学科,与世界史一样需要构建中国自身的理论。因此,由中国学者从中国视角出发进行理论探讨和构建,便显得非常重要。《全球史概论》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全球史理论、方法与研究概况的著作,对于中国全球史学科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刘文明教授及其团队在多年全球史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上,从中国视角出发对全球史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全球史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球史概论》对全球史不同研究实践形成的学术流派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述,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全球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全景图,使这个新兴史学领域的轮廓变得明晰起来,成为推动我国全球史学科建设迈向新台阶的一部力作。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