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对中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经济金融化现象也愈发严重。只有辩证理解老龄化和金融化的系统影响,才能更好激发并释放创新活力和动力。
匹配消费结构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必然会引致消费需求结构改变,这是创新需求的土壤。匹配消费结构变化是我国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消费者市场需求结构改变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消费需求直接影响市场生产供给,需求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由于不同年龄阶段人口的消费偏好存在差异,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居民的消费习惯,加之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上述因素叠加势必会引致最终消费市场规模和结构发生改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也使得消费品质得到提升,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增加,消费市场上消费者偏好改变会反过来吸引企业采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新的消费者需求,从而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养老、医疗、护理以及休闲等老龄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局面。
企业创新。劳动力成本上升扮演着企业创新激励的重要角色,企业创新能力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上升。当劳动力价格相对资本价格上升时,企业会采用资本去替代劳动,促进劳动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劳动力供给是影响劳动力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老龄化对劳动力成本有着显著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越来越大,这将倒逼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大创新投入,取得竞争优势,规避退出风险。
合理配置金融资产
创新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且实体经济部门历来是创新的主体。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明显提高,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也会对创新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化在宏观上是指金融部门相对非金融部门的日益膨胀,在微观上是指非金融部门越来越倾向配置金融资产的现象。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是驱动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
现有文献提出金融化的动机主要包括“蓄水池”动机和“投资替代”动机。“蓄水池”动机指出,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是为了储备资金,从而抵御未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活动可能遇到的现金流风险。由于金融资产相比固定资产的流动性更强,企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提前购买一定的金融资产以防止将来某个时期的资金短缺,当企业遇到资金链紧张时,可以通过及时出售金融资产为自身提供流动性。“投资替代”动机指因金融资产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会选择配置更多的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替代,金融渠道获利占比上升。
适度配置金融资产对企业来说可能是“未雨绸缪”,企业适度持有一定量的金融资产可以兼顾流动性需要和优化闲散资金配置,属于正常行为。但如果将经营重心转移到金融资产配置上则实属本末倒置,过度金融化可能会适得其反。金融资产的配置越多,那么势必会对企业实体经济投资造成挤出,创新的资金来源或受到挤压。虽然“蓄水池”观点认为金融资产是企业资金的“蓄水池”,有助于保证资金流动性,对经营发展有着支持作用。然而企业为追逐更多利润,会减少主营业务投入,增加“非生产性生产”,使资金从实体部门流出,投入盈利更高的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金融资产并未扮演资金“蓄水池”角色,过度配置金融资产不仅对研发投入造成挤出,进而对企业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还会降低自身经营利润率。
在金融业具有超额回报率的情况下,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对创新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适度金融化的促进效应和过度金融化的抑制效应。适度金融化使企业能够有效降低自身外部融资成本,补充资金流动性。金融资产获取的超额收益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业绩,“蓄水池”效应和收入效应给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适度金融化对企业生产效率会产生积极影响。过度金融化使企业在面对创新投入大、周期长和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时,因可用资本的有限性,金融资产的超额回报率会进一步驱使企业侵占原本应该用于企业创新的资源,逐渐摒弃创新的内生动力,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将抑制创新。
积极应对老龄化与金融化
目前,中国面临着外需锐减、人口红利消失、粗放增长难以持续、经济“脱实向虚”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目标与任务,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发展特点,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结构变化引致的消费需求效应和劳动力成本倒逼效应将促使企业加快技术替代、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对社会整体创新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应发挥好老年人的经验优势,增加智力要素供给,缓解传统劳动力下降的压力,真正实现老有所为,以创新动能延缓老龄化社会进程。人口老龄化呈不可逆趋势,老年人口规模增加、速度增长造就了一个庞大的“银发市场”,我们要拥抱老龄化带来的创新机遇。创新需要大量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力,要加大力度促进人力资本积累。重视教育的投资,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问题,提高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预期寿命延长为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们不能只注重年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建设,也要利用好老年人的“长寿红利”,释放社会创新潜力。
第二,注重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创新的主战场是实体经济,中国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高;相反,它表明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失衡。归根到底是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差距过大,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金融和实体经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持续深化金融业开放,加大金融领域反垄断,优化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改变金融业依靠市场垄断和管制利差获取超额利润的现状,推动金融业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引导银行业进入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合理区间。另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要将创新摆在核心地位,完善产品创新机制,以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来提高企业利润率,缩小与金融业之间的差距,从而吸引实体企业回归主业,振兴发展实体经济。
第三,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更好地发挥企业适度配置金融资产的预防性储蓄功能,改善融资结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减少企业短期金融投资的套利行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监管不力是造成过度金融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性较差、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监管措施不力,企业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影子银行等参与金融业务,甚至盲目加杠杆超出自身经营能力进行金融投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并没有为实体经济输血,债务不断扩张也导致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集聚,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监管机构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鼓励能够切实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金融业务,引导企业进行适度金融资产配置,助力金融为创新“输血供氧”。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