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月08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1月8日第3052期 作者:张杰

  1月4日,山东大学第二届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博士后交叉创新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共同探讨了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规律、动力系统与实践路向,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美学与科技领域的交互越来越密切,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美学的适应性发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认为,技术美学与智能创造构成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价值之维。技术美学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之道。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系统,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组成的价值链与科技研发、集成、应用、扩散组成的创新链,实现双向赋能、双链互动。这一双向互动系统要求生产者具备故事驱动的能力、发掘美感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与突破框架的能力。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文化企业的多维创新作支撑。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潘爱玲表示,国有文化企业急需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树立危机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着力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中小微文化企业则不仅要重视创意和市场,还要重视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企业需要从数字化认知提升、发展逻辑转换、新型创意激发、传播模式嬗变等方面进行创新;新型文化企业则需要从立体化场景构建、多元消费热点培育、智慧平台塑造、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创新,以提升综合竞争力。

  在山东大学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戴元初看来,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调动多学科思想资源和方法工具,所以学科交叉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就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而言,随着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国家对国际传播效能的期待不断提升,传统的传播方式正在被不断重塑。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语境建模技术,通过多层次多语种的语义与语境分析方法,为中华文化的分区域、分众化传播提供更细密的技术支持和想象空间。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越来越凸显,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推动着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经济学、文化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认为,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经济学维度,它启示我们要从人文理念视角深刻思考中华文明当代演进的动力机制问题。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有其不容忽视的人文学理念维度。事实上,生产力发展水平始终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之一。当前,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和中华文明的当代演进都迫切需要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当代演进提供了一个可供观察的新视角和文化范式。

  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看来,人工智能是文化艺术数字化技术逻辑的核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在实践应用中检验和改进国内外前沿人工智能工具,提升文化艺术数字化的“人工智能+”水平。产业逻辑的关键是要加快数据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化。文化数据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既是文化生产要素,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重要战略价值。

  智能创造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之术。向勇表示,人工智能概念具有技术素养、价值观念与美学追求等多重意涵,文化和科技融合要实现创意活化、科技赋能、跨界创新与区域协同的路径创新。在技术美学与智能创造中思考审美智能。数字时代,人的身心关系呈现出从数字分身到数字孪生再到数字化身的演进脉络,感官操控已成为设备、算法、产业与受众之间的纽带,AI文创的治理应实现赋智、赋值、赋权与赋能的综合效能。

  “《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其背后的关键在于对‘悟空’这一中华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演绎,对《西游记》的文化元素进行筛选、重组与再造,构建了能够与多元文化深度对话的叙事语境和行动空间。”在戴元初看来,在智能语境建模的驱动下,不仅可以根据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受众需求精准呈现文化内涵,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以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的方式传递给世界。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在智能技术与文化传播的交汇点上不断探索,为中华文明在全球交往中的互鉴与融通拓展更加开阔的空间。

  探索传统文化资源数智化转化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传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日益紧密,有望催生出众多创新发展模式,进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认为,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内容产业,要求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历史故事,结合创意和技术,以影视动漫、网络游戏、图书出版、演艺娱乐等载体形式表现出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内容生产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价值挖掘,中间环节是创意转化,最终落脚点是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这实际构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因此,需要加强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领域的交叉研究,培养既懂文化产业,又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智慧,不仅要讲清楚,更要做扎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表示,这是一个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最终实现文化自强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提供了多种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非空话,要积极践行和落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加强优秀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数字学术的范式变革,也将数字人文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数智如何赋能认知,文明如何传承延续,需要人文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以“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为例,林凡军提出,传统文化资源数智化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是山东省推进文化艺术数字化的代表性方案。其生成逻辑包括文化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与产业逻辑。通过文化资源标识化、标识解码基因化、基因标注数字化、数字登记版权化等技术路径,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会议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