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九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暨第二届长三角科技智库大会分论坛在南通大学举行。
加快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共同体,将为长三角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更好地发挥长三角先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认为,长三角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加快建设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高地。
“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空间,并推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针对如何优化长江经济带重大生产力布局,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建议,应推动沿江省市建设不同层次的高水平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创新策源力布局,打造世界级创新雁阵。他还建议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势;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跨区域协同,搭建横跨三大城市群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产业有效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长三角城市间的产业合作与资源互补,有助于优化产业布局。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胡振华提出,各地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协调与联动,推动区域开放与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发展共同体。应根据地域差异与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链现代化政策,确保协同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彭智敏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可能性最高的区域、产业和行业进行突破,让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科技、数据等要素不仅需要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还要借助现代化基础设施实现优化组合与质量跃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提出,从上中下游、城市群、都市圈三个层面,推进科技要素配置的空间治理机制创新。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博建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主导的工业用地定价机制和配置体系,探索多样化土地供应形式。
现代流通体系对促进专业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是长江经济带健康运行的基础。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姚冠新建议,江苏应统筹推进流通软硬件建设,加快高能级流通枢纽建设,大力推动流通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模集聚。他还提出,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流通活动的深度融合,促进流通资源要素的数字化改造、在线化汇聚和平台化共享,以新技术赋能流通体系建设。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刘飞仁表示,长江经济带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主力是民营企业。他建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分类施策加强大型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提升中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营造小微企业良好创新环境,通过企业协同促进区域创新链融合,为长江经济带塑造新动能。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秦尊文建议,推动低空空域管理加快改革,加快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链,推行相关技术标准化,引导全国低空旅游消费新业态。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要调动社会和市场力量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和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主体作用。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陈长江强调,新质生产力是更高质量的生产力,应聚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睿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他建议适度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以多种规制工具优化组合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水平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会议由南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商学院(管理学院)、科协、人文社科处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