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文与经济共荣共生的齐鲁样本
2024年09月20日 11: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0日第298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9月14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山东财经大学共同主办的“齐鲁大地文化力量”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不同视角探讨齐鲁大地人民的文化创造,共同交流齐鲁文化的历史文脉和当代价值。

  挖掘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充分发挥“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查玉喜认为,“我们共同研讨齐鲁文化中蕴含的伟大力量,就是要从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中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与文化激荡中稳健前行”。

  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认为,“在齐鲁大地,齐文化和鲁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仁爱’为内核、‘变革立新’为本、‘天下为公’为志、‘经世济民’为责、‘天人合一’为境界的齐鲁文化精神”。齐鲁文化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既体现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中,也表现在生生不息的时代变革中,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力量。今天的山东,在现代化征途上,以新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展现了山东在新时代经济变革中“走在前、挑大梁”的齐鲁文化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宋向清表示,齐鲁文化中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创新新时代中华民族价值观体系的重要源泉。齐鲁文化中的人生观与当前崇尚拼搏进取的精神一脉相承,有助于激励人们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为民表示,齐鲁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推动文化“两创”,探索呈现形式和业态模式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成效和发展优势;开展人文经济学研究,坚持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研究视角,拓展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构建新型话语体系,提升齐鲁文化的普及效应和受众效益。

  推动人文与经济共荣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具备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提出,“作为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并延续至今的省份,山东为探究经济中的人文因素提供了齐鲁样本,值得深入研究与总结”。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承担国家重大转型任务的先行区,为探讨如何利用人文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板。

  从中国历史中孕育的儒商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商品经济法则相融合的产物。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梁仁志认为,儒商精神通过“义利兼顾”实现了经商谋利与社会责任的良性互动,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观,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相契合。

  “山东手造”的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人文与经济共荣共生的实践。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表示,“将文化思想融入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人文价值导向,正是人文经济学的要义所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手工制作理念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齐国《考工记》所构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促使手工艺人从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求技艺突破与创新,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品位。纵观“山东手造”千年历史,可以发现,齐鲁文化的兼收并蓄与开放创新正是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