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情绪价值”
2024年08月15日 14: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15日第295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远舰 段丹洁

  当前,“情绪价值”成为公众舆论普遍关注的一个流行概念。有关情绪价值的各种讨论与解读,以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为什么情绪价值会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情绪价值真的能创造价值吗?相关领域学者从学术视角为大家解读了情绪价值的内涵与意义。

  情绪价值与心理满足

  情绪是人对周围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讲,提供情绪价值就是使人获得心理满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副主任陈满琪表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情绪价值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关注的回归,它是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之外的另一种价值,具有强烈的心理学意味。情绪价值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比如,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通过调节个人情绪,呈现出与角色相符合的情绪表达,能够提高顾客满意度。在消费领域,年轻人愿意为那些能够提供疗愈身心的消费品买单。

  对于情绪价值是否能够真正创造价值,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严兵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经济学通常关注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价值,即它们在市场中的价格。从需求角度看,情绪价值涉及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情感反应和心理满足,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支付意愿。情绪价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例如,品牌忠诚度、顾客满意度、产品的情感联系等。在某些情况下,情绪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成为消费者支付溢价的主要原因。从供给侧看,价值创造取决于技术、资本和劳动投入,情绪价值主要影响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它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工作投入状态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情绪价值概念也涉及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会对理性人假设产生影响。

  “就其本身而言,情绪价值并不是一种劳动价值。”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亚洲谈到,雇佣工人所生产的具有情绪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在成功出售后可以转化为具有劳动价值的商品,在此意义上,情绪价值是一种交换价值。这也说明了交换价值具有相对于使用价值的独立性,或者说存在着一种基于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形式。

  发挥情绪价值的正效应

  当下,情绪价值为什么会受到广泛关注?实质上,这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谢亚洲认为,情绪价值受到关注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从物质方面转向了精神方面。从矛盾论的角度看,人们对于情绪价值的追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当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被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逐步满足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了当务之急,而“精神文化需要”显然又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具有情绪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情绪价值实现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实践过程,关涉情绪唤醒、情绪交换、情绪定向等阶段,从而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乃至更广泛的社会交往层面上产生深远影响。”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秀丽表示,情绪价值成为当下社交网络公共领域的流行词。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收到海量信息,而情感化的信息更容易引起注意和留下记忆。因此,情绪价值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策略,能够有效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而受众也往往依赖情感反应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重要性。这种情感反应不仅是个人心理的表现,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追求。

  然而,理性思考情绪价值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有效助益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严兵表示,公众对情绪价值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个人幸福的追求。情绪价值的概念可以引导企业和组织更加关注顾客体验与员工福祉,从而推动社会向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应警惕过度商业化和消费主义对情绪价值的滥用,避免将情绪价值简化为一种营销手段,也要避免将经济学还未能解释清楚的一些问题归结为“情绪价值黑箱”,从而忽视了其深层次的社会意义。陈满琪认为,对于个体影响而言,情绪价值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能够让个体获得自己认为的“幸福感”从而获得充盈感。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阻碍个体的成长,陷入无度索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的境地。

  显然,情绪价值概念的流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我国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近年来,文化艺术领域与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样彰显出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挖掘情绪价值背后的社会心理需求,发挥情绪价值展现的积极正效应,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