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金融安全发展实践逻辑
2024年05月30日 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30日第2902期 作者:记者陈雅静

  本报讯 (记者陈雅静)5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清华五道口全球绿色金融论坛上,与会学者共同探讨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对金融稳定和金融管理政策的影响,分享金融部门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全球159家央行及监管机构已达成共识:环境和气候因素可能会演化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系统性威胁。“双碳”目标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面对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如何把握绿色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如何兼顾经济效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提出,目前中国已建立起较为全面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与多个多边平台、学术机构、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

  目前,中国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及经济零碳转型方面的行动明显增强。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技术革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核心,政策创新与落实是确保技术革新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2022年,中国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贯彻落实,不断推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程,各领域、各地方不断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白乐夫(Erik Berglof)提出,要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就需要将大自然作为宝贵的基础设施,在寻找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时,通过保护、恢复和评估自然,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建设和气候行动。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政表示,中国能源碳中和转型路径是供应侧低碳化、消费侧电气化和电力零碳化三者的叠加,因此,需处理好发展安全与绿色转型之间的平衡,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系统转型,明确碳峰值和时间控制目标。

  碳市场作为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以通过市场手段促进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和控制。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希良提出,要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设碳定价体系。具体而言,建立以碳排放确权为基础的强制性碳定价体系,构建有效的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与服务市场,同时建立以企业和个人自发减排意愿为基础的自愿定价体系,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实现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碳转型。

  论坛由全球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NGFS)研究专家网络(ENR)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