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徐州)5月11日,“AIGC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长春举行。
与会学者表示,在享受AI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必须正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如数据偏见、原创性降低以及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等。因此,需要通过政策和技术手段来平衡发展和隐私保护的关系,确保技术进步不会损害个体权利或抹杀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坚守研究初心,合理恰当运用AI,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助力。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魏冶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跨越学科界限,融合多元理论和方法,加速知识创新,从而显著提升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智慧。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杨鑫认为,目前AI生成的内容还存在理解偏差、逻辑漏洞及安全性问题,需要人类调用高阶智能来进行审核、评估和筛选。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谢笑春认为,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是当代科研工作者正确利用人工智能的必然要求。谈及AI的优势和限制,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逯畅认为,科研工作者应当在保持自我判断的前提下善用功能强大的AI。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习与学科支持中心副研究馆员张静鹏看来,AI更应该是辅助工具,协助学者发现真正需求,并帮助其形成观点和决策。
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文科青年学者学术联合会、社会科学处、图书馆联合主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