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阐释学拓展文化资源创新空间
2024年04月03日 09: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3日第286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越

  3月24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高端论坛(2024)”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京举办。

  从阐释经典到构建中国经典阐释学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蕴含的某种知识经过长久淬炼转化为某种价值判断,即“智慧”或“真理”,阐释学的生发正是源于对这些经典进行阐发、诠释、创造性解读的一种行为。经典阐释学也是在将经典研究从文献考据视域转向哲学视域下的创造性解读过程之中,重建了知识与价值之间的阐释学关联。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认为,知识论与价值论两者不可分割,而阐释论作为知识论和价值论的桥梁,则是知识论和价值论的综合,为知识与价值相互转化提供了具体的路径与标准。因此,构建阐释论的路径探索,也为构建知识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宏大阐释观提供了可能方案。

  现代学术研究中的阐释学,普遍是指来源于西方哲学的阐释学概念,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意识的萌发与成长,构建中国经典阐释学正在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取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洪汉鼎认为,在我国深厚的经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的合理要素,才能建构起兼具世界性与中国特色的中国经典阐释学。

  从当前已经设立的学科来看,中国古典学在研究视域中与经典阐释学探讨的问题有着诸多交集。深圳大学国学院教授景海峰认为,当前发展阐释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下的文化愿景相结合,融入当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实践之中,这也为探寻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景海峰表示,近代以来,古典学受限于学科体制特点和研究规范,更注重以语言为基础的文献整理和研究,逐渐脱离了对文本承载内容的思想性和哲学性研究。因此,在重建中国古典学的道路上,迫切需要以阐释学的研究介入追寻古典学的根本意义,从哲学意义上重估古典学的价值。

  在构建中国经典阐释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阐释学研究的现代性转向。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永军认为,中国经典阐释传统的现代性转型,要充分利用现代阐释学的意识论将古典命题转化为现代命题,探索一条现代性的中国经典阐释学道路。将经典文本合理代入现代语境当中,使其在阐释学语境下形成新的现代意义。

  以经典阐释学推动对文化资源的再造

  经典之所以得到不断回顾,在于其为每个时代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不竭的智慧资源。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国荣认为,重回经典,并非简单地返回历史指向,更要注重其现代化延续、转化和发展。如何使经典在现代哲学中取得合理的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学术意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杨国荣进一步表示,在当前背景下,中华文化也要努力“走出去”,通过参与世界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在基于特定文化品格的现实对接中,形成文化再创造的新内涵。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表示,对于文化继承问题,不需要在普遍阐释学的角度上去执着文本的具体意义,而应该完全集中在哲学阐释学对文本普遍意义的创造性阐释和应用上。

  围绕文化传承创新的具体路径探索,陈来认为,应重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重视对古代文化进行辩证地分析和选择、重视典籍文本的开放性和解释者的创造性。他表示,文化传承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只有通过创造性的继承和有继承性的创造才能在文化发展中使文化连续性、创新性得到统一。通过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中国文化在保持民族认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