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挖掘大运河文旅资源
2024年02月19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19日第2834期 作者:记者王广禄

  本报讯 (记者王广禄)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1月31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在南京召开专家座谈会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受聘仪式,推动水韵江苏文旅融合品牌建设。

  与会学者认为,要基于人文与经济的结合,深入挖掘运用大运河沿线的各类文旅资源,将大运河自然风貌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研究发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使之成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爱蓓表示,人文经济相关产业尤其是文旅融合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江苏大运河沿线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巨大的优势,可以解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人文和经济不协调的问题。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化建设,可聚焦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文经济等重要研究领域,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发挥好平台的作用,研究大运河的多维文旅价值;运用好科学研究方法,塑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旅产品;研究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据悉,2023年12月底,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组织构架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完善,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献资料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中心。其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案例研究,助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和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洁介绍说,该中心将在2024年重点开展大运河和长江文化课题研究,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文旅融合的新实践,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既推动理论研究和创新成果的撰写发表,又在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提供具有典型性、可推广性的决策建议。

  “推进运河文化建设,目的是传承文明、保护遗产,同时也是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达到以文化人和以旅养人的目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月清提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本源还是文化,初衷和本意还是保护,人们对于国家文化公园本源的认识和本意的回归越来越明确。在现代化建设中使国家文化公园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文旅是重要的纽带和载体;创新是重要引擎,包括现代科技的创新应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的现代文化创意;运行和运营是关键,要发挥多元主体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