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越)11月26日,“中国式现代化:全球语境下的文明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与会学者认为,强调包容互惠、开放创新的文明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深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面向未来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一种普遍性特征,体现为一种普遍适用的且具有未来指向的理念、经验和原则,以历史主动精神为破解世界现代化难题提供了富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西方国家大多将现代化简单等同于西方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罗兰·博尔批判了这一认知,并指出这种具有所谓“普适性”的现代化模式只是一种“假的普遍性”,真正普遍性的现代化应包容历史的特殊性。
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来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谢地坤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正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金海进一步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的逻辑取代资本逻辑,以包容原则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通过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观,从而构建了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带来的包容底蕴也成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角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特质和中华文明底蕴,塑造了新的文明格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则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这一文明实践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的文明本质、文明以止的人文秩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文明目标、文明共生互鉴的天下胸怀,因而体现了强烈的世界意义。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联合主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