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援助的空间分析
2023年08月10日 10: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10日第2710期 作者:黄振乾

  对外援助是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国内发展与全球发展的一条纽带,也是援助国发展经验对外分享与扩散的一个渠道。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对外援助成为学术界和政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援助分配和援助影响是中国对外援助研究的一体两翼。中国为何及如何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对受援国带来了何种影响,这两个问题是中国对外援助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其中,“中国对外援助的空间分析”是过去几年中国对外援助前沿研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援助的空间分析方法 

  “空间革命”是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特征,即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的空间分析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威廉玛丽学院的研究团队2018年公布了中国全球援助项目的地理信息数据,这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空间分析的“元年”。通过援助项目的地理信息和空间分析方法,援助项目数据与当地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调查等数据之间的匹配成为现实,由此带来了中国对外援助空间分析的学术浪潮。例如,通过将援助项目位置和受援国夜间灯光照明数据进行匹配,研究者就能分析出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和当地经济活跃度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援助项目地理信息数据的出现使得分析单位得以微观化,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传统对外援助的分析单位大多聚焦在国家层次,探讨援助规模和受援国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但这样的研究忽视了援助项目作用的空间限制。例如,落地在多多马的援助项目很难与奔巴岛的经济增长产生因果联系,但是通过使用地理信息数据,研究者可以分析援助项目对周边范围内(如25公里)的发展影响及影响的准确空间范围。

  另一方面,援助的空间分析也和因果识别方法相互促进。通常而言,研究援助项目的当地影响,学者可以分析有无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地区的差异,也可以分析在同一地区内援助项目到来前后的差异。但现有数据特别是大量可用的已有社会调查数据,并不存在对同一受访者在援助前后进行两次访谈的可能性。如果只比较有援助和无援助地区对民众的影响差异,则这种差异可能因为援助项目的区位选择偏好而产生,而非援助项目带来的作用。为了克服此内生性问题,一种名为“候选名单控制法”的方法被运用到中国对外援助的因果效应识别中。

  中国对外援助的去向问题 

  过去在使用国家层级的数据对中国对外援助的去向问题进行分析时,发现中国对外援助更多指向与中国政治关系良好、经贸关系密切和支持中国主权完整的国家。但国家层级的分析即便能够解答中国对外援助为何要选择特定的国家而不是其他国家,也无法回答为何在同一个受援国内,有地区接受了更多中国援助,有地区接受了较少中国援助,有地区没有得到中国援助。

  中国对外援助的地理信息数据的出现使得研究者对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在受援国内部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科学分析成为可能。例如,通过将中国对非援助项目的地理位置和非洲国家地理网格进行匹配,研究者可以捕捉到中国对非援助项目所在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对外援助项目选址倾向于靠近受援国的首都和相对发达地区,避开边缘族群地区,受该国资源分布的影响则不明显。

  中国对外援助的有效性 

  援助的影响特别是对受援国的影响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空间分析对中国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证据支撑。大部分基于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对受援国发展带来了积极的经济社会影响。中国对外援助不仅在国家层面还在地区层面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有效降低了当地经济发展不平等程度,提升了当地民众的就业水平。中国对外援助项目还可以通过提升受援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水平,进而减少受援国的国内冲突频率。

  中国对外援助还有助于提升受援国国家治理能力。中国对外援助和受援国治国理政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研究议题。最新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性。例如,通过将援助项目位置与非洲民众对政府绩效评价数据进行匹配,发现中国对外援助项目有效提升了当地政府的绩效合法性。这揭示了中国对外援助如何在治国理政维度增强受援国的政府能力,进而推动受援国的自主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中国对外援助的空间分析拓展了学界对中国对外援助的科学认识。中国对外援助的空间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对外项目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特点,还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支持。当然,中国对外援助的空间分析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在数据的可用性、理论基础和因果识别方法多样化上仍需不断改进。

  一是强化对中国对外援助实践的理论提炼。相较于技术和数据更新,社会科学知识的革新最终依赖理论突破,中国对外援助研究亦是如此。尽管当前有不少研究分析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援助在分配范式和影响上的差异,但仍缺少对造成此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范式。

  二是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智慧。对外援助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议题,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发展、区域国别学和国际公共政策等学科领域都能为之提供理论素养或实证支持。

  三是融合不同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虽然能提供规律性的认识和证据,但并不能完全揭示对外援助现象的因果机制。定性研究方法特别是针对特定类型援助项目的长期追踪和深入分析更可能提供可靠的因果机制。

  四是加快中国对外援助的底层知识供给。中国学者应积极发挥东道主优势,弥补相关领域的学术“短板”,强化对中国对外援助体制机制的研究,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深入推进提供底层知识。

  五是加强对中国对外援助与全球治理的互动研究。中国发展经验的全球共享要求中国对外援助、国际发展合作与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和互塑。中国学者应当与国内外政策机构展开更多互动和交流,共同探寻和构建全球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