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趋势及其内在张力
2022年03月17日 1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17日总第2369期 作者:石之瑜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女性主义批判学派新趋势之一,即理论的再结盟。主要对象包括种族主义批判、后殖民主义批判、关系主义及多元宇宙观等。这些理论再结盟的对象向来侧重不同,彼此时有龃龉,对主流国际关系的挑战,焦点零散,各有千秋。其与中国国际关系之间也有隔阂,特别是批判性学派鼓舞某种不分对象的连带意识,并不坚持以互不干预为前提。但由女性主义引发的批判学派的理论结盟蕴藏新机,并日益对中国国际关系的理论生成产生影响。

  女性主义流派虽多,但都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及延续全依靠生养育活动,其他社会关系都衍生于此。女性主义提倡的关怀伦理,正是其与关系主义结盟的源头。而与种族主义批判的结盟在于,有色种族作为跨域劳动力与消费者,长期被国际安全议题消音,可在生养育关系中重现。至于与后殖民主义结盟,使女性主义超越单纯男女平等,反省无所不在的殖民主义后遗症对生养育关系的掣肘及剥削。最后是和方兴未艾的多元宇宙观结盟,则使其回溯各地生养育关系从远古而来的伦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承载现代性与权力政治的冲击。

  直面白人种族主义

  面对白人种族主义,女性主义知识再结盟的适切性与重要性显而易见,其中与种族主义批判的结盟最为犀利。针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充斥白人种族主义,多数女性主义学者挺身而出、勇于批判。已故华裔学者凌焕铭率先用激进阳刚的欧洲中心白人性(HEW)描述当代国关主流。所谓主流,来自三大辩论传统,即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

  但女性主义在批判三大传统的过程中,在性别与种族方面过分盲目,甚至实证研究上也存在错误。首先,无论是国家间的权力平衡,还是资本积累,有关理论都忽略战争及经济生产资源是透过生养育关系所提供。其次,抹杀这些资源主要是由有色人种的生养育关系提供。再次,独立主权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后殖民社会,因为殖民地的疆界把同族人圈成不同国家,把不同族人圈成一国,导致原本没有斗争的异族被迫相互斗争,从而被归类成文明停滞的失败国家。最后,母国与殖民地的人口大量相互迁徙,主流理论时而指为安全威胁,时而自诩文明教化,有意无意地为殖民史漂白。

  三大传统犹如把扩张的国际关系当成自我繁殖的单性生物——白人自由主义精英把自己关在疆界内彼此防备,相信理性加科技所提供的精良武器与生产效率足以维护安全。随着冷战结束而信心十足的“普世主义”,以英国学派与建构主义之名,庆祝欧洲人道精神终于战胜丛林法则,自诩慈善心,要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复制自由主义,提升其文明,解放其妇女,化解当地层出不穷的冲突。然而现实是,已经成为常态的欧洲难民营里无处收容的,绝大部分是有色人种的妇女与儿童。

  以上这些苍白的历史与实证研究,反映出HEW的精神衰弱症候群,把种族与性别个人化,使人人看似成为权利主体,实则抹杀其群体创伤,进而合理化对殖民地生养育关系的继续剥削,而母国则置身事外,以便将万恶渊薮归于后殖民国家不能民主化,以凝视者的姿态,一手进行人道干预,另一手掠夺当地资源。简言之,主流理论不断复制无性生殖的逻辑。究其原因,白人自由主义所宣称的安全威胁,恰恰是自己在殖民地复制自由主义不断溃败所致,无异于揭穿自由主义的寄生性格。女性主义及种族主义双重批判,剑指殖民母国对其自身贫困、抗争交织的种族问题漫不经心,却以全球治理为旗号的国际关系理论,推动对全球南方的人道干预。

  理论联盟的张力

  现有研究分别阐述女性研究在与关系理论、多元宇宙观、种族主义批判、后殖民主义批判中进行理论结盟中遇到的矛盾和困境,从而揭示再结盟的张力。比如,关系主义本是国际关系主流中的分叉,其所谓关系,是各国都继承欧洲思想史上的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学说。但这种理论思辨,忽略了从殖民关系中建立的国家,并未承继欧洲思想史脉络中的自然状态学说。

  上述观点虽不排斥有色人种参与永久和平,但也不反省上述所追踪的文明进化,始终建立在奴隶与妇女奉养统治集团的前提下。与此迥异的是新兴的多元宇宙观文献中的关系主义。后者更多是追踪远古而来各地的宇宙观如何演化出后来的制度与价值,以及因为遭遇殖民现代性而发生的辗转起伏。多元宇宙观的关系主义,是回溯殖民母国君临之前的在地宇宙观,以此来评价并改造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主流文献衍生的关系主义中,其史观是前进的;而多元宇宙观的关系主义中,其史观是回归的。两者都相信,所有人类必然相关。多元宇宙观与女性主义的相辅相成不言而喻,学理上得益于女性主义的启发甚多。

  欧美关系主义未必接受后殖民主义对人道干预的疏离。种族主义批判对后殖民主义与受压迫白人的互助团结则可能疏离。而多元宇宙观会警惕后殖民主义对属地身份差异的坚持。最后,即使新近批判学派之间有再结盟的小高潮,也并非凭女性主义自己搭桥,而是美国在疫情中暴发“黑命贵”运动及其他抗疫资源严重不均等现象所促成。简言之,其结盟是在核心国家美国种族关系动荡的氛围下开展的。

  女性主义并无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有主张以废奴为比喻,呼吁对世界有色人种采取再度废奴,重建包容的生养育关系。也有主张把种族主义者拉出单性生殖的封闭国度,一起欢乐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剥削或助纣为虐所残害的人们,或可逐渐恢复在生养育关系中的关怀能力。还有主张长期抗战,在知识论上再结盟、大结盟,冲击所谓主流,引导他们在意识深处进行反省。

  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结盟的空间与限度

  女性主义侧重以生养育关系作为批判视角,揭发国际政治经济学偏重生产力与利益而忽略生养育力的投入;国际政治学偏重领土主权者而忽略大量移民家庭、边境族群生活在疆界之间;国际安全研究偏重毁灭与监控的科技,而忽略对有色人种与生态的残害。而以儒家思想为传承的中国政治文化,自孔子以降,就是以生养育为执政的核心价值,至今不变。中国国际关系从方方面面阐述的天下理念,都注意并嘉许中国外交关注生养育条件,勠力满足各国伙伴的基本生活。

  目前,中国国际关系与女性主义结盟仍然存在挑战,包括在知识论层面的国家身份视角,在实践层面作为帝国主义与种族主义直接压制对象而引发的战略实务,在方法论层面关注大局并以我为主的传统、社会中尚待超越的种族主义风气等,皆属值得探讨的话题。

  (作者系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