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芬兰东芬兰大学官网近日刊文报道了该校社会科学系教授阿托·O. 萨洛宁(Arto O. Salonen)等人的一项新研究。该研究建议人们拓宽包容的概念,将已得到验证的社会包容的范畴进一步扩大至地球包容,向着成为“地球公民”的方向迈进。在萨洛宁等人看来,这有助于自我提升,使人成长为有觉察力和反思精神的人。此外,从新的角度看待世界,也有助于当代人应对当今的一系列挑战,在不同领域中、不同尺度上和不同行动者之间深入推进可持续性转型。
融入社会和感受到归属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不过,人类命运将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并非仅关乎社会现实。萨洛宁等人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有关归属和包容的体验,对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而言可能至关重要。为此,他们开发了地球包容度量表。该量表基于时间、空间和伦理取向,以三维方式构建人与地球的关系。时间因素涉及代际之间的联系:生活在过去时代的人类为增进当今时代的人类福祉打下了基础。同样,不论人们是否喜欢这一观点,今天的人类所作的选择也将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空间因素指的是,福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地区之外其他地区的资源。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常与相隔遥远之地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伦理因素关乎拓宽伦理思考的边界,强调在保护生命方面超越人类—生物圈界限,且这一因素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具体而言,地球包容度量表的衡量方式是,被调查者通过思考以下十项陈述来对自己进行整体评估,按照从1到7的量级作出判断。这十项陈述分别是: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重要的;我相信那些生活于我之后时代的人会对我的选择感到满意;我觉得我不只属于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还属于这个唯一且有限度的地球;我相信地球需要我来为未来的美好生活保留机会;我可以影响我和地球交织在一起的未来;我能够感受到意义;我致力于拓展我所关心者的范围;我属于我赖以生活的世界;我与这个世界和平、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我是代际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我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使它变得更美好。
萨洛宁等人认为,对个人信念和经历进行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与地球的关系。在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流失和自然资源萎缩问题的方法时,这种关系的性质越发重要。萨洛宁表示,人们经常以点状思维思考,例如,认为电来自插座,水来自水龙头,服装来自商店。这导致了对现实的过度简化。
地球包容度量表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让人们看到人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的各种方式,所确定的每一种联系都有助于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增强人的归属感和包容度,扩大人的关怀范围,并提升人对自身在影响力方面的潜力的认识。萨洛宁等人指出,这种系统思维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世界的结构。与碎片化的思维方式相反,系统思维考虑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中的相互作用。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看,人类和整个地球构成了一个深度交织的复杂系统。日常生活是一个嵌套、相互作用的社会与生态网络的一部分,它将远近不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在一起。例如,一部智能手机的制造过程,将手机用户通过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技术组成的全球网络与集体意义上的社会物质系统连接在一起。系统思维可以赋能于人,因为人们可以借助“房间里的椅子—房子里的房间—城市里的房子—世界上的城市”的逻辑来发展关联、连贯的认识。由此,世界不再被机械地视为独立事物的集合,而被当作一个连接不同事物和现象的系统。
人既有呼吸清洁空气的自由,也有清洁空气的责任。根据对现实的系统感知,个人、他人和自然其他部分之间存在联系,代际之间也存在联系,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在生活中相互影响。该研究指出,解决当代的地球危机需要系统思维,需要认识到不同生物、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不考虑导致当前危机背后的复杂的相互联系,就有可能形成狭隘的视野,即只注重消除症状而不注重解决根本问题。
(方龄/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