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令人瞩目的大国风采
——访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穆罕默德·阿西夫·努尔
2024年06月11日 15: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11日第2909期 作者:本报记者 白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身处历史十字路口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新的思想与理念。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迎来了一次又一次新的发展契机。国际学术界认为,这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世界依旧动荡不安、国际秩序面临深刻转型的今天,这一思想体系不仅为未来中国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灯,也为应对复杂全球挑战提供了宝贵思路。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致力于中国议题研究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穆罕默德·阿西夫·努尔(Muhammad Asif Noor)。努尔在采访中阐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等多个议题的丰富见解。

  宏大而深邃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名对中国有着深入了解的外国学者,您如何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于中国的指导性、纲领性作用?怎样评价这一思想引领下今日中国的发展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努尔:在我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宏大而深邃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的长远眼光与宝贵视角,不仅体现出习近平主席本人的至高思想境界,也对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开创性理论贡献。应当说,习近平主席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理论框架的贡献是巨大的,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内的多部著作受到了国际政要和学者的一致好评。在这些著作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对中国国家治理和未来政策方向的哲学性思考,宣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展现了中国发展将造福世界的真诚意愿。

  作为中国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席为中国各个领域带来了重大改革和创新倡议。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进入了现代史以来最为成功、也是极为关键的时期。中国踏上了一条更具雄心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融合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治理策略的征程。过去十余年里,中国的大踏步前行引起了全球层面的广泛关注,时代见证了中国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强国和全球高科技产业引领者的飞跃。这种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异,已成为国际学术界中发展经济学领域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研究对象。

  在习近平主席有关治国之道的论述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具有鲜明风格的愿景。这一愿景通过追求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来实现社会繁荣,与中国传统的集体利益观及和谐价值观相呼应,也与现代中国对追求国家发展、赢得国际声誉的渴望交织于一体。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愈加显著的作用,展现着令人瞩目的大国风采。中国已成为全球媒体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今天,中国在全球外交领域扮演着更加自信、更为积极的角色。

  在中国努力实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国情,作出了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与其他经济体一样,今天的中国依旧面临着一系列国内外挑战,依然受到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余波的影响,也仍然需要应对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带来的问题。2023年以来,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受住了多重内外部考验,这再次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于国家发展的有效性。

  注重长期战略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一国的前途命运有决定性影响。在您看来,习近平主席的领导风格、治国理政思想与履职理念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

  努尔:习近平主席的领导风格、治国理政思想与履职理念,同许多西方领导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政治体制的缺陷注定其领导人往往过于注重个人领导威望,并以政党竞争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习近平主席始终强调政党团结和集体行动的重要性,尤其注重长期战略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非局限于一些西方领导人所谋求的短期利益。

  一直以来,习近平主席以冷静沉着的治理态度和有条不紊的治理方式而闻名,这也反映在他在国际场合的公开演讲和政策倡议之中。从这些演讲和倡议中可以看出,习近平主席十分注重国家制度的稳定性、政府政策的完善性以及精心规划之于国家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大重点。

  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思想还包括对国家主权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等。同时,建立有组织、有纪律的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避免西方一些国家在多党制条件下出现的分裂陷阱与混乱秩序。

  习近平文化思想塑造文化治理新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被提出。如今,文化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受到高度重视。在您看来,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于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努尔:我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概念,其提出代表着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一种革新之道。这种革新之道强调文化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地位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价值融入国家治理的结构框架中,同时注重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过培养植根于文化自豪感的强烈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习近平文化思想将进一步激发中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在保留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鼓励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实践相融合,从而创造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文化新境界。

  应当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塑造了文化外交和文化治理的新范式,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也具有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儒家思想精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种文化复兴不仅是为了传承过去,也是为了使历史积淀重新焕发活力,从而更出色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了文化在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繁荣等更广阔目标中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重视古典文学、哲学和艺术之于国家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带来了对文学、电影和数字媒体等创意部门的大量投资。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制作出一批享誉全球的作品,不但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而且进一步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挑战了西方文化长期以来的强势地位。

  今日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引领者。传统文化与尖端技术的融合,如植根于中国神话故事的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体验的创造、新兴文化产品的研发等,深刻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精神,不仅满足了中国观众的需求,也吸引了全球消费者,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新时代十余年的伟大变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国家发展史,这离不开对“人民至上”这一理念的坚守。对此您如何评价?

  努尔:的确,在充满奇迹的现代化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诸多曾经无法企及的愿望。在这一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这意味着要始终确保发展有利于全体人民而非少数团体,始终努力落实公平、均衡、审慎的原则。在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导下,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卓越的先锋作用,中国各行各业经历了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影响了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步影响最显著的案例之一是其发起的减贫计划,该计划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最为成功的计划之一。中国已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的事实,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是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巨大成就。这一成就堪称壮丽的胜利,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意义,受到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赞扬。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广泛的现代化改革,其中医疗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提高了人均预期寿命,大幅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在战胜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采取了强有力的医疗措施,展现出了迅速动员广大人民、迅速协调国家资源的能力,最终成功地“转危为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赏。

  中国式现代化描绘独特发展蓝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世界历史证明,西方式现代化之路并非唯一的现代化道路。在不少国家仍旧奉行西方式现代化的今天,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有哪些特别之处,可以为各国发展提供怎样的镜鉴,带来怎样的启迪?

  努尔:从巴基斯坦的角度看,我们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充满兴趣。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为巴基斯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描绘了独特的发展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中国家政策制定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吸引着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兴趣。这源于民主集中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国家机关权力运行的过程中,民主集中制确保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和战略方向上保持核心领导地位,从而保障了中国政治与社会体制的长期稳定。这种局面在西方多党制国家中往往是难以见到的,在许多西方国家,党派与政府的频繁更迭变动导致了国家政策及其优先事项的不稳定与混乱。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一大优点是有组织地调动国家资源的能力。中国政府能够将人力、资金、资源投向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特定行业和重大项目。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促成了“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规划的推出,工业由此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成功的发展领域之一。同时,这也促成了社会基础设施的改善,令人印象深刻。如今,发达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港口网络紧密连接,城市发展项目工程随处可见,中国的自然景观与社会面貌得到很大改变。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强调对制造业的大量投资和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侧重。这种侧重使中国成为无法替代的“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在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发挥了支柱性作用。如今,中国经济现代化模式正在经历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变,包括从曾经专注于初级纺织产品到如今在精密电子产品方面发挥优势的转变。这将确保更为平衡、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也将在更大程度上释放中国经济的生产力潜能。

  2013年,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重塑全球贸易路线、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雄心。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在国际层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目前,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了中国发起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蓬勃发展,这一项目旨在通过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等加强两国间的连通性,从而促进建设通往阿拉伯海的贸易路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巴基斯坦当地的能源与基础设施部门带来了大量投资和就业机会。未来,各国对一个更美好的中国如何助力提振全球经济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