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学生收集科研数据的管理
2024年01月23日 14: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23日第2821期 作者:方龄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学界为提高科学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所做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研究人员在开展研究和报告研究成果的方式上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诚信。学生作为初级研究者和未来的研究人员,如何规范其研究实践、减少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值得学界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近日,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系的4位研究人员在《社会心理学公报》上发表了论文《规避开放科学:学生数据收集的黑匣子》。文章旨在调查学生收集研究数据的情况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预注册研究并公开分享相关材料和数据已在研究人员中蔚然成风,成为常见做法,对某项研究开展科学审查和后续合作由此变得更加容易。然而,数据收集过程中的行为仍然如“黑匣子”般难以掌控,当数据由学生进行收集时尤其如此。一些有问题甚至可能构成学术欺诈的行为(例如,在开始研究之前告诉参与者某项研究的具体假设是什么,甚至指导他们以特定方式作答)很难被发现。一旦数据被公开,由学生收集的数据可被导师、其他学生和广大研究人员作为二次数据使用,成为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组成部分。然而,对这些数据进行二次利用的研究者却无法彻底了解数据收集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在研究人员看来,一个主要问题是,目前的学术实践和规章制度在防止或检查数据收集过程中的问题行为方面效力不够。此外,过去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研究过程的其他阶段(如数据分析、数据披露)中的可疑做法和不当行为。关于数据收集阶段问题行为的普遍程度,学术界掌握的信息还不够充分。为弥合这一差距,研究人员对由学生收集的数据的可信度进行了探究。据慕尼黑大学心理学系助理研究员玛莲·阿尔滕穆勒(Marlene Altenmüller)介绍,该研究团队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在为他们的研究项目收集数据时是否以及如何参与有问题甚至涉及学术欺诈的行为,以及可能增强或减轻学生参与此类行为的情境因素。

  研究人员对来自多所大学的473名学生和199名导师进行了调研,了解其是否有过让参与者在知晓研究假设的情况下参与研究、作为被研究者参与到自己的研究中来、删除或重新创建数据等17种行为。研究人员还试图对学生在研究项目中的经历进行评估。例如,导师对数据的期望及数据的未来使用向学生传达了何种意见。然后,研究团队还询问了导师对学生数据收集行为的感知,以及他们对学生的项目体验和导师的监督指导的看法。调查结果具有两面性。尽管多数学生在该项研究中没有报告任何有问题的数据收集行为,但问题行为也并非罕见:4%的学生承认删除了数据;8%的学生作为被研究者参与了他们自己的研究;26%的学生让参与者在知晓假设的情况下参加实验。此外,该研究发现,导师可能低估了学生数据收集中一些非常有问题的行为。而知道自己的数据会被他人使用的学生,也报告了较低的问题行为发生率。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关于问题行为的压力—机会—合理化的三角模型来探讨这类行为的驱动因素。他们主张,通过改变学生关于压力、机会、合理性的认识来降低数据收集中问题行为的普遍性,提升研究数据的质量。研究人员表示,来自学生项目的数据具有潜在的科学价值。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培养关于期望、经历和意图的透明沟通,有助于获取由学生收集的高质量、可用于后续科学研究的数据,而将开放科学作为教学指导的重要内容,也可发挥积极作用。

  (方龄/编译)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