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等西班牙语国家高度重视其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设立推广机构、举办文化活动、开设对外西语考试及各类培训,在对外西语教学中尤其注重交际能力及口语会话能力的培养。交际与会话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即听话人与说话人的互动,这一互动体现在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作出的一种反应,即反馈。反馈,根据交际目的可分为支持性反馈及非支持性反馈。前者的目的并不是争夺话轮,而是帮助说话人完成其言语行为,表达对其所说内容或观点的关注、兴趣、支持、同意、喜欢等态度。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话轮,或向当前说话人表达对其所谈内容、观点的不赞同、反对等态度。支持性反馈已成为近20年来西班牙语会话分析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地区、多方法、多模态的研究特色。
跨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会话分析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萨克斯(Sacks)等人提出,用于分析人类言语交际体现出的社会秩序。支持性反馈是会话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反馈信号。1970年,美国学者英韦(V. H. Yngve)开启了采用会话分析理论框架探讨这一问题的先河。学者们先进行单语分析,如探讨美国英语中支持性话轮的类型和功能等。此后,展开双语及多语对比分析,如比较英语西班牙语双语、英语汉语日语三语的支持性反馈方式等。由于西班牙语和英语在支持性反馈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班牙语和英语对比的一些研究结论与萨克斯等人提出的观点相左。
对西班牙语支持性反馈方式的探索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在话轮转换方式的语际对比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中出现。贝瑞(A. Berry)发现,与英语相比,西班牙语反馈语持续时间更长。西班牙语里一些简短的表示反馈的音节可以联合起来使用,使得话轮重叠部分更长。在西班牙语中,重复、简短的重述以及预估说话人将要说的话语并与其共同完成(指听话人与说话人共同完成后者要说的句子,以表示听话人明白说话人要说的内容)比在英语中发生的频率要高得多。波亚托斯(F. Poyatos)讨论了话轮转换过程中眼神、身势语和话语的配合情况。他指出,反馈是判断听话人是否真的在听、是否同意、是否喜欢的依据。他注意到不同场景语境中听话人使用的反馈方式存在差异。波亚托斯在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分析听话人表示“关注—不关注”“感兴趣—不感兴趣”“赞同—不赞同”的方式,从不同模态符号资源角度详细考察反馈方式。这两位学者的思考为后来西班牙语支持性反馈方式的语际对比研究及多模态研究指引了方向。
系统化丰富新的研究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学者们对西班牙语支持性反馈方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探讨了西班牙语支持性反馈方式的基本问题、不同地区的西班牙语支持性反馈方式、语际对比及二语教学。
较早系统研究西班牙语反馈语的学者是赛斯特罗(A. M. Cestero)。她系统阐述了西班牙语支持性反馈话轮的功能与价值、情境的影响、话轮复杂程度及时长、性别和年龄差异的影响、产生的条件、说话人面对支持性反馈时的行为等问题。她将支持性反馈话轮按照功能分为七类:跟随、赞同、理解、(协同)完成、概括、告知、再确认。根据句法结构的复杂程度,将支持性反馈话轮分为简单话轮、复杂话轮及复合话轮三类。支持性反馈话轮的平均时长为0.5秒。0.5秒及0.5秒以下的支持性反馈话轮出现频率最高。从性别看,女性发出的支持性反馈话轮数量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支持性反馈话轮的平均时长略短于男性。从年龄看,20—34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发出的支持性反馈话轮数量最多。
还有一些学者考察了某些地区的西班牙语支持性反馈方式。如布拉斯(J. L. Blas)通过调查指出,在西班牙卡斯蒂洛(Castelló)地区“Muy bien”(非常好)可作为反馈信号,交谈者通过这一信号表示其对当前说话人所谈内容很感兴趣,同时允许说话人继续发言;阿科斯塔-雷耶斯(L. H. Acosta-Reyes)等人认为在墨西哥北部西班牙语中,音高高度上升是引发反馈语的一个常见韵律线索。
语际对比及二语教学是当前西班牙语支持性反馈的研究热点。目前单纯的对比研究较少。如布鲁斯科(P. Brusco)、佩雷斯(J. M. Pérez)和格拉瓦诺(A. Gravano)等人运用脑电图描记法,对比了美国英语与阿根廷西班牙语的话轮转换方式,发现在这两种语言中,反馈语之前的话轮里都隐含韵律线索,但这些线索并不完全一样。而有关二语学习者的研究略多。学者们分析了以汉语、英语、意大利语、韩语、阿拉伯语、瑞典语等为母语的西班牙语学习者的支持性反馈方式,建立语料库,发表系列论文,出版专著,在深入、细致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佩雷斯(J. Pérez)分析了中国台湾地区西班牙语学生与西班牙人的对话。研究发现,学生与西班牙语母语者在使用支持性话轮方面存在异同。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学生与西班牙语母语者发出的支持性话轮主要表达对当前陈述内容的同意;就语言复杂性而言,主要由副语言成分和副词组成的简单支持性话轮构成,这些支持性话轮是口语互动中语用需求的一个策略,不是听话人独立于交际活动自觉发出的。他们的差异之处则表现为一是虽然二语者使用的支持性话轮的主要功能是表达同意,但是他们的行为也展示了另外三种重要功能:表示理解、再确认以及强调交谈者之间在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接近。二是二语者使用的大部分支持性反馈话轮都不会造成话轮重叠,且通常在话轮转换相关处产出支持性反馈话轮。这说明他们采用了接近母语的合作沟通模式。
多模态提供新的分析工具
会话分析诞生之初,非语言符号及副语言符号便引起了杰弗逊(G. Jefferson)的注意。其开发的会话分析转写规则可清晰标注不同模态的多种符号。此规则沿用至今,为创造新的转写规则和准确记录支持性反馈方式奠定了基础,为后继者从多模态视角记录交际互动过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具。
录音、录像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语音、视频分析软件的开发为学者们更加细致地考察环境因素及交际者身势语等非语言符号使用情况提供了技术支持。国际上已有多位学者从多模态角度分析支持性反馈方式。如波亚托斯在其早期探索中就注意到结合语言符号、副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分析的必要性。继他之后,赛斯特罗在研究中记录了表示支持性反馈的语言符号,以及近似词汇的声音、笑声、具有一定含义的呼吸声、停顿、沉默、点头、手势动作等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近似词汇的声音如“哼”(hm)、“噗”(pf)、“啊哈”(aha)等,可以像支持性反馈话轮一样表示跟随以及积极参与之意。微笑既可表示积极参与的态度,发挥调节沟通、使之更加顺畅的效果,还可用于评价他人话语,表示赞同、理解、认可、确认或跟随之意。用点头或摇头表示赞成与否定的动作也能起到支持性反馈话轮的作用。哥斯达黎加学者波拉诺斯(A. Bola?觡os)亦分析了笑的反馈功能。她认为,采用笑使沟通更顺畅的做法与交际者的会话风格紧密相关。交谈风格较谨慎者更频繁地使用笑作为反馈符号,以示其积极参与交际互动。萨勒斯(D. Sales)从多模态角度分析了居住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地区的中国移民与西班牙人的交际互动过程,发现中国人和西班牙人均采用笑声缓解矛盾,中国人还常用笑声缓解紧张情绪。会谈初始阶段、过短的社交问候、谈话涉及年龄等个人信息时,中国人常感到紧张,并以笑声缓解窘迫。维森特-拉索阿玛拉拉考察了教师课堂反馈方式,发现二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非语言反馈方式包括点头、摇头、从一边到另一边晃动手指,通过表情动作让学生重复所讲内容以进行自我修正等。另外,如布鲁斯科等学者采用脑电图描记法进行多模态研究。因此,从多模态视角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支持性反馈方式展开分析,是颇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