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曹顺庆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重写文明史,尊重任一文明自身的文明特质及其发展;重塑文明观,超越不符史实的文明隔...
-
作者:
郭鹏
中华文学遗产和文学传统十分丰厚,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文学研究者应在新的文化使命召唤下,深入探究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各种重要元素、突出特性、发展规律以及话语体系;应从建设新时代的...
-
作者:
卓今
文学研究需要通过文学的方式思考和回应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文化传承与文学研究有其内在关联,文学研究需要从历史文献中发现丰富的文学资源,实现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马...
-
作者:
欧阳友权
在新媒体语境中,网络文学批评不同程度地存在“垃圾论”误判、“鄙视链”自矜和“场域茧房”阈限等误区,并需要直面“巨量阅读恐惧症”和标准暂付阙如两大难题。化解网络文学批评困境,一...
-
作者:
邵燕君
“数码人工环境”是几位“网生一代”学者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网络文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一些长期含义不明、争论未决的问题——如网络文学的“网络性”、网络文学...
-
作者:
黎杨全
“二次元”的概念指明了当代社会生活的虚拟化与文艺消费者的沉浸倾向,但包含了一系列二元对立预设,与当代新媒介文艺发展情况不完全吻合。从新媒介文艺的审美机制来看,消费者是处于沉浸...
-
作者:
王春林
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家山》,以一种工笔细描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宗法制乡村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小说鲜活生动地塑造了佑德公、逸公老儿、有喜等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宗法制...
-
作者:
李云雷
王跃文的《家山》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史诗性作品。将其与《红旗谱》《创业史》等革命历史小说、《古船》《白鹿原》等家族史诗以及《红楼梦》《金瓶梅》等传统中国小说加以比较,可以...
-
作者:
徐勇
相比同类其他作品,王跃文的《家山》独有贡献在于以家庭关系和家风的传承为切入点,很好地回应了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造之难题。小说从传统与当代对话的角度,尝试把现代政治、家族叙事和村...
-
作者:
鲁太光
《家山》这部小说凝聚了作家“全部的乡土记忆”。对这些记忆进行细致解读可以发现,《家山》既是王跃文对家庭、亲人以及故乡、乡村的回望、致敬之作,更是对人心、人性、人情问题的深刻思...
-
作者:
王跃文
-
作者:
崔树强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凝结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和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下孕育产生的中国书法,自然也是一种关于生命超越和生命安顿的艺术。欣赏书法,玩...
-
作者:
朱海坤
“生”是中国古代用以概括文艺创造方法的重要范畴,以此为核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生新诗学。中国古代生新诗学运用“生”“生新”“新奇”“生涩”“生拙”“生僻”“生强”“生致”等概念...
-
作者:
朱俐俐
在今天的艺术形式与现象面前,艺术生成的表述正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创作者所接受和使用,并提供了新的艺术哲学语境。生成的哲学语义涵盖事物的创辟发生,也具有对事物变化转易过程的解释...
-
作者:
蒋述卓
从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学术理路看,用现代的文学观念尤其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来对古代文论做现代阐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与事实。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就是用现代的科学的文艺理...
-
作者:
李春青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这一话题的提出,原本是基于因古代文论话语无法进入现代文论话语系统而生的焦虑,因而有论者认为这是一个缺乏学理依据的“伪命题”。然而从阐释学的角度看,这个话...
-
作者:
顾春芳
“意象阐释学” 依托中国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和运用西方“阐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掘中国美学的经典范畴“意象”对于艺术阐释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借助“意象生成”的理论发掘和重构经典文...
-
作者:
黄发有
杨志军的《雪山大地》是一部书写雪域高原沧桑巨变的抒情史诗,一部融汇了浪漫主义元素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家将人物放在历史洪流中,通过描写支边干部与牧民在牧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密切互...
-
作者:
汪政
《雪山大地》是杨志军藏地书写的史诗性作品。小说通过教育、医疗、市场经济、草原生态与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叙述,展现了几十年来藏区的巨大变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表现了藏区人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