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张政文 陈龙
文艺批评是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引导文艺前进方向的重要驱动力。做好当下文艺批评工作,迫切需要处理好以下三重关系:文艺批评话语与文艺批评思想的关系、理论与感受的...
-
作者:
汪正龙
形式与历史在百年文学批评演变中处于割裂状态。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探讨了文学批评的形式维度与历史维度及其统一性,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历史的转化机制研究方面...
-
作者:
邢建昌
批评不是创作的附庸,而是独立的思想性文体。批评的目的是达到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悟和理性认知,没有批评,创作就会陷入沉默。批评必须以作品为中心,细读作品是进行有效批评的核心能力。
-
作者:
张奎志
文学批评要走出自我,与作品、作者、读者相遇合。对于作品,需要的是“走进”,即批评者要“走进”作品,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体验和感受作品;对作者,需要的是“走近”,即批评者要“走...
-
作者:
张陵
艾伟已有超过二十年的长篇小说创作经验。通过对其小说叙述主线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艾伟的创作思想由先锋主义意识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断转化和推进的过程。
-
作者:
程德培
艾伟的长篇小说《镜中》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小说中不时出现的庄润生作为建筑设计师的介绍、铺陈和追求,构成了一条叙事副线,也是作品一条不可或缺的隐喻线,作为隐喻的“建...
-
作者:
郭艳
当代作家中,艾伟非常关注女性主体意识与性别身份、时代情感经验、社会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显示出他对女性主体意识整体性经验的敏锐洞察。他的小说《爱人有罪》《爱人同志》《妇女简史》...
-
作者:
艾伟
艾伟
-
作者:
王怀义
“境层”概念在宗白华美学研究中失落已久,需要将之打捞出来重新认识。这一概念酝酿于《新诗略谈》(1920),发展于《艺术学》讲稿(1926—1928),完成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
-
作者:
张生
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说主要受到了德国美学理论的影响,他以此为依托建构出意境的空间性之“深”,并因此而独树一帜。首先,受康德影响,他认为意境的深来自艺术品自身的层次的深;
-
作者:
周思钊
自王昌龄提出“物境”“情境”“意境”以来,“物境”被视为低层次的审美范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视域重新解读“物境”,能够实现传统理论的当代转化,扭转“物境”未...
-
作者:
何言宏
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新变,一方面表现在学院机制和学院批评之成为问题并且导致了诸多不满;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批评文体上具有充分自觉的人们突破学院机制的壁垒和学院批评的文体束缚,...
-
作者:
姚晓雷
以“科学化”为核心追求的“学院派”文学批评文体的出现及流行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目前的文学研究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流弊。解决这些流弊不仅要靠强化学术规范,还需要这种文体的自我完...
-
作者:
肖进
评点是中国传统批评文体之一种。1996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的出版,使评点这一文体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茅评本”的特点及其实践证明,评点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有效...
-
作者:
贺仲明
当代文学经典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接续传统文学经典,融合时代精神,既传承民族文化又对其进行创新。反过来说,当代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
作者:
沙红兵
讨论中国文学典范应凸显诗文文体、文学境界、儒学正统等几个基本要素。“美典”指在语言本身或以语言营造意在言外的优美境界上有独到探索与成就的诗文作品,“正典”指除美的探索与成就外...
-
作者:
徐兆寿
文艺创作和改编中的经典化问题,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在文艺创作和改编中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也是评论家和学者需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白毛女》的改编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从民间传说到报...
-
作者:
汤哲声
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当代呈现,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具有传统性和中华性特征。中国网络文学是网上的文学,网络是平台,文学是根本。
-
作者:
王祥
中国网络文学是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以大众志趣为依归,在世界大众文艺的源流中发生发展的大众文学,其基本形态之一是神奇叙事。从人类的艺术体验来说,神奇叙事基础性的效能就是帮助人类...
-
作者:
贺予飞
网络文学与古典小说之间有一条隐秘的叙事传承通道。网络文学将古典小说叙事思想构型为价值叙事、情感叙事和“造梦”叙事模式,在时间叙事传统中植入穿越、重生设定,通过对古典小说空间的...
-
作者:
马涛
马涛
-
作者:
马征
马征
-
作者:
陈凌霄
陈凌霄